李志海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险峻的秦巴山地,属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多年来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隔绝,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
12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负责接待了一个省城来的小学生夏令营,我校也选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一起交流。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就熟如故交,玩在了一起。我们的孩子很真诚,做事很认真,学习成绩好,纪律性强;省城来的孩子知识面广,去过的地方多,有的还出过国,有许多鲜活的体验,他们兴趣广泛,表达流畅,性格开朗。相比较,我们的学生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课本和老师,其次是电视和少量的课外书。最令人吃惊的是,虽然身处山区,但我们的孩子却不经常参与农活儿,对大自然的经验并不比城市孩子丰富,我想这跟城市孩子经常去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所有关。
回想一周的相处,我的心一次次被刺痛,不由得产生一种强烈的担忧:我们的孩子再努力,在见识上也未必能赶得上大城市的孩子。
10年前,我做了这所学校的校长,面对几千名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清澈的目光,我又想起了两年前那个夏令营。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向大城市流动呢?为什么城市的生存压力大,人们劳碌辛苦却不愿意离开呢?除了收入高些,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城市有丰富的文化环境,能给人更多的见识。见识多的人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见识很重要!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通过学校,从小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熏陶。我马上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全校教师做了交流,大家的反应比我还强烈,达成共识后就迅速行动起来。这10年,我们做了这些事。
让我们的孩子见多识广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但农村里的图书不多,我们就在全校60多个班级开设了阅读交流课,每周一节或两节,从不同渠道搜集好书,大家交换着看。
有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假期到省城去玩,特别向往大城市的图书馆,那里好大好漂亮,有许多小朋友在那里读书,真羡慕他们呀!”这话让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们的县城和村镇都没有孩子读书的好去处,学校为什么不建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呢?2015年,我校把四个空置的教室利用起来,进行了精心装修,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采购了大量的图书,一个拥有15万册图书、温馨漂亮的图书馆作为新学期礼物送给了孩子们。
我们还在楼梯下、走廊边、大树下设置了许多开放的读书角,设置了电子阅览区,每学期举办读书节,开展读书征文比赛、好书漂流、作家进校园等活动。我的一个感受:农村孩子其实更热爱读书。进入我们的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认真读书的孩子。
有教师提出,我们孩子的一个不幸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博物馆和科技馆。而我在想,学校作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不该是我们的责任吗?
建科技馆,又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学校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办起了一年一次的科技节,请科学家来校开讲座,组织观看科幻电影,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快引起了市县科协的注意,因此2014年我校就得到了一个校园科技馆的援助项目。建好的那一刻,孩子们去了还想去,玩了还要玩,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和部分校本课都会在这个小科技馆里进行,对农村孩子来讲,那是神奇的地方。
慢慢地,我们又建起了创客室、机器人室、航模船模室、智慧教室等,更多的孩子沉醉其中,编织着自己的梦。我们的兴趣社团也连续四届参加省市机器人、航模比赛,与大城市的孩子同场竞技均获得好成绩,还捧回了一个全省单项一等奖。
有位专家说,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最大的差距其实是艺术教育。生活在农村山区,能听到音乐会吗?能欣赏到书画展和精彩的表演吗?高水平艺术活动的缺失是最难弥补的差距。
在新建一座教学楼的设计中,我们提出建一个校园小剧场的设想,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同时还在操场一侧建了_一个露天大舞台。孩子们在小剧场里听自己的音乐会、看电影、演课本剧,在自己的舞台上合唱、跳舞、讲故事,兴奋地走上台去领奖。
有了表演的平台,我们坚持打造艺术校园,每班有自己的艺术特长,每周安排艺术活动课,每月进行师生书画手工作品展,校园电视台每天播放各班精彩的文艺节目,每学期举行隆重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制定了艺术素养教育不落下—人的目标,10年来,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最亮丽的办学特色,学生团队去了北京、香港甚至日本交流演出,还走进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2016年,我们的学生艺术传承社团“汉调桄桄”参加了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了赞誉。
大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的地方多。
一天,德育主任说:我们没有走远的条件,但至少要有走出去的梦想。
5年来,我们先对家乡周边的校外教育资源进行了考察,一口气开辟了8个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列出开展实践活动的计划,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公布了活动安排,分班级分主题每月组织活动,去周边的历史名胜、自然保护区、小河边、小山峰及工厂、产业园……学生很喜欢,家长很认可。
国家提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要求后,我们更充满了信心,对学校长期坚持的实践活动做了两方面改变:—方面把实践考察的主题、目的地的确定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先研究去什么地方,要研究什么内容,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安排。另—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列出从小学到大学详細的研学规划。每年完善修改一次,在班上交流一次。有学生计划明年去一次南极,大家讨论说不切合实际,理由充分,这位学生就要改得合理些;一些孩子的研学规划颇具可行性:他们计划小学完成秦巴山区的研学,每次旅行都有具体的实践内容,初中三年完成全省的考察,高中三年走完国内丝绸之路,大学去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城市等,得到师生们一片喝彩。
多年的努力,其实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大山里的孩子能与大城市的孩子一起成长,不在见识上落得太多。我们的追求没有白费,一批批孩子上完中学走出大山,通过不同的大学进行深造。他们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反馈回来的一些信息表明,他们的思想与境界并不输城里人;也有学成归来的,忙碌在家乡的县城或村镇,与他们接触,他们都感念母校在眼界上下的功夫……无论在哪里,我们的学生都过着充实自信而有文化品位的生活。
更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也会迎来新的春天,这里的师生将能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洋县南街小学)
责任编辑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