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摘要: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及要素出发,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及整合方式。通过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者信息素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者及学习者认知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呈现、重构、管理与创新。利用构建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提供给学习者智能化的学习分析平台,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成为重构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平台的主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组织及活动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多层级交互建立资源共享性学习环境,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信息、事物、过程、现象、关系、物质属性、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信息技术和思想与课程内容有机集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活泼生动的学习。现阶段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信息素养融入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相融合,让学习者在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信息素养适应时代要求;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实践活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三,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通过多种学习平台将教材、电子资源及网络信息整合形成更有利于教学的素材资料;第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影视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相整合,革新建立新的教学手段;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整合,将学习者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测验成绩、作品、学习活动等整合改革评价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素
(一)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在校园内建立校园网络系统构建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将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网络教室系统等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联通性课堂学习环境。同时建立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多媒体远程研讨室、电子阅览室等课外学习及研讨环境。通过互联网通讯及各平台系统建设共享教学资源,搭建起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之间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建立学习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搜索、下载、运行、重组的支撑工具,通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共享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建立可用于自主学习的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界面及选择,通过网络提供远程协商讨论通讯手段并提供学习者知识构建、解决问题及创造实践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
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信息化学习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信息化学习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集成,且为学习者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在互联网上学习者可以共享并获取各种资源具有很好的共享性。传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数字音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互联网资源,随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等大量开放性自主学习资源大量出现,各种网络课程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职业教育联盟、超星平台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获取渠道,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整合中作为学习对象,供学习者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与评议,在学习资源使用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在原有资源上进行深度加工及创作,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并分享提供给其他学习者使用。所以学习者不仅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学习资源,而且可以补充和扩展形成新的资源。
(三)信息化学习方法
建立信息化学习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者既可以进行基于情境的探究式学习,也可以借助资源,开展基于自主发现的探索性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学习者还可以与不处于同一空间的其他学习者进行远程协商、讨论,开展讨论式、合作式的协商合作性学习。在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实践性操作和创新性研究,展开实践创作性学习。另外学习者还可以展开如依赖信息获取的继承性学习、基于信息分析的批判性学习、信息资源重组的创造性学习等。
(四)教学者信息素养
提高教学者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学者具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要求教学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只有教学者的信息素养提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才能真正落实。近年在教学中应用较广泛的“翻转课堂”模式,就是一种依赖于教学者教学设计的整合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一)以任务或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将学习内容融入与学习者生活和工作相匹配的任务或项目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或项目。通过教师设计贴近实际生活或工作的任务,来激发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用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将学习者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探究学习过程中。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对学科服务的内在需求。学习者与教授者均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本身,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融入信息获取、问题探索、协作分享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便利,同时为学习者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将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学习者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学习工具,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为学习者知识重构和创作提供场所。借助平台进行测评及自我评测,对学习者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习者定制个人学习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三)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为主,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教授枯燥缺乏针对性且忽视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及个性化需求。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多种类型和多种强度的综合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习者大脑发展。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曾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再次审视,已经落后了。基于此,中国研究者提出了新的 S C 模式,且指出了三个基本特征: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另有学者从三个方面表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质特征:主张个性化学习;基于学习起点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个体差异对相同内容进行多层次、多样化地呈现资源。教师通过软件反馈分析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习者个人学习情况定制未来的计划,对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学习者在云环境中与虚拟教师进行互动,可以得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理论模型,并使用该学习理论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来匹配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智能教育。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的呈现、管理、重构与创新上。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辅助教学的工具,在情景探究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将激光全息投影、APP软件、VR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程教学,突破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三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的工具,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及信息资源获取等。
(一)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
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见图1)多用于情境或案例教学中。在情境探索过程中,教授者首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调用资源库中的某项或多项资源,创设一个与学习者生活或工作相贴近的情境,提出与学习内容和展示资源相关的问题,在教授者地引导下学习者开始利用资源探究问题直至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及探讨中发挥了作用,在问题解决后还可以進一步总结和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意义建构。在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中由于学习者学习过程均在平台完成,因此,还可以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用于学习者评价及创设个性化学习界面,以更适应于学习者学习。
(二)资源共享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问题
资源共享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见图2)主要用于调查研究过程。根据需要调查的问题,拟定学习主体及目标,分小组开展活动,各小组成员协调工作完成基于网络的各类资源查找,利用所查找资源完成调查并形成最终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作品,开展相互学习,最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三)基于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教学中要求教授者依据这种模式首先建立自己的主题网页,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学习者通过教授者提供的学习指导开展活动,利用教授者所提供的网页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能够提供给教授者建立自己主题网页的工具。基于主题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任务驱动学习、学会搜索资源和利用资源,并根据任务完成作品及自我评价和总结。
(四)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元化学习模式。远程协作学习过程中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成员不拘泥于空间、年龄、学科或性别限制,各小组学习对象之间,将围绕相同的主题,分别以网站的方式向其他小组成员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体会,是一种协作性学习模式。在教授者引导下,不同的学习者自主进行研究、讨论并制作网页,相互之间开展评比,在活动中达到共同学习目的。
五、小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课程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现代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呈现、重构、管理与创新。积极更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推送更符合学习需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更好地满足学习者需求,促进学习者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衍,袁柳,裴姗姗.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变革[J]. 中国高校科技,2019,(1):94-97.
[2] 许忠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J].黑河教育,2018,(12):85-86.
[3] 任群友,万昆,赵健.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是个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3-11.
[4] 何克抗.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和教育变革着力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8,(8):5-14.
[5] 安福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路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112-116.
[6] 吴莜萌.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制度化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4):107-113.
[7] 王鉴,安福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105-116.
[8]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10):88-92.
[9] 李智晔.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5,(11):91-97.
[10] 刘世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