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倩 廖洪富
内容摘要:本文以流通业空间集聚特征为基础,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即本地流通产业集聚对邻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第四,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第五,我国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一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关键词:流通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流通业发展 地级市面板数据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广泛重视,其成为区域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流通产业转型和流通体制改革逐步释放了流通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展现了强大的产业先导性作用,发展流通业是我国打造流通强国的必经之路(俞彤晖,201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流通创新是我国新经济形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流通产业升级是我国当下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早在2017年,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已经达到GDP比重的13.7%,其同比增长了0.8个百分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导致了我国流通业集聚存在空间差异。因此,有必要考察流通集聚的空间差异问题,并以此因地制宜的推动流通业聚集路径与优化结构,进而发挥流通业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黄雨婷,2017;吴萌,2018)。
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增长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同时流通业的经济作用也被学界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流通业能从多个角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王敬斋,2017)。从目前已有的理论来看,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来源于四个路径,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分工、集聚规模经济、优化投资环境(白银,2017;吴良德,2017)。与此同时,大量实证发现,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是区域经济活动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演进的过程,是从时间动态来考察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而流通产业聚集度则是一个静态指标,其反映了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状态。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产业集聚不仅会形成规模经济递增效应,并且这种规模经济递增将呈现一种自强化的特性,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形成,使经济增长形成空间结构(王东岳,2017)。
由此可得,尽管两者指标定义具有动态和静态的差别,但从经济活动实际情况来看,其都存在时间动态特征,即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理论价值。另外,我国目前打造“流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也迎合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流通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同时对两者的研究缺乏可靠的實证检验。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并考察了不同区域下二者关系的差异,以便能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建议。
我国城市流通业聚集的空间特征分析
为计算我国城市流通业的空间聚集度,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过诸多不同的测度公式,其最常见的有基于物理学“熵”这一概念的区位熵指数,以及基于基尼指数概念的空间基尼指数,还有赫芬达尔指数(HHI)等。然而,上述测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区位熵和基尼指数在测算聚集现象时忽略了企业规模带来的影响,而HHI指数则依赖于现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的数据,其在数据的可获得性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经比较本文选取空间基尼指数作为测度方法。本文通过空间基尼指数验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聚集是否存在空间结构,如果存在则本文的研究前提成立,可继续展开对流通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本文对全国流通业空间聚集度的测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模型中,R代表了地区j流通业就业人数和全国流通就业人数的比值,X代表了地区j就业人数和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从结果来解释,Gini数值越大,代表地区j的流通业产业聚集水平越高,Gin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代表了全国流通业空间分布很平均,而1则代表空间分布都集中在一个地区,即非常不平均;在数据选取方面,本文采用了我国2005-2017年总共29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我国各年度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部分地级市的样本数据存在缺失问题,故本文将数据缺失样本剔除,得到285个地级市数据用于实证研究,总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基尼指数测算结果来看,自2005年以来我国流通业呈现了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同时这一集聚水平随时间趋势上升。经比较可以发现,2012年后聚集程度规模为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住宿业>物流业,这说明我国流通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批发零售业的集聚水平越来越强,这符合了我国流通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需要。
我国流通业聚集的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一)模型基础
流通业集聚的基尼指数分析证实了我国流通业聚集的客观存在,对此本文将进一步考察流通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以科布道格拉斯为基础的生产函数模型来考察两者的关系,具体如下:
在上述模型中,Y代表了地区经济产值,A代表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K代表了地区资本存量,L代表了地区劳动力存量,每个解释变量对应的影响系数都代表了弹性系数。从理论机制上来看,流通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其推动流通效率提升以优化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可以认为,流通业集聚也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影响,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
接下来,可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代入到生产函数模型,得到:
在上述模型中,考察了流通产业聚集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具体来说是考察distri对LnY的影响系数。
(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是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之前应采用的计量工具,其中空间自相关问题最常采用的指数计算公式为Morans I,根据2005-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样本的流通业集聚水平和经济发展的Morans I测度,可以得出我国285个城市的流通业空间聚集指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据表2可得知,我国2005-2017年间的城市流通业集聚线下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s I指数在0.104-0.194之间,其指数均值达到了0.133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流通业偏离随机分布假设,这表明我国城市流通业集聚现象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通过分析Morans I指数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流通业整体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流通业空间自相关水平处于逐年增长阶段。
(三)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通过前文的研究可以得出,流通业集聚存在着空间相关性,本文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考察两者的相关性,本文在第一节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空间溢出效应来考察两者关系。空间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由于这三种模型各有优劣,因此本文分别通过三种模型的来考察流通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上述模型中,Y代表了地区经济产值,K代表了地区资本存量,L代表了地区劳动力存量,H代表了人力资本存量,而distri代表了流通业集聚水平。因考虑到价格水平差距,本文通过价格平减指数对名义数据进行调整。对于文中的空间矩阵计算,本文采用了地理邻接距离来研究两者的关系。
(四)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采用我国2005-2017年间285个地级市数据来考察流通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效应,因此需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本文采用的模型分别使用了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然而模型的适用性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中稳健LM-error的检验结果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而LM-Lag和稳健LM-Lag则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同时LM-error和稳健LM-error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三种空间计量模型都有一定可取之处。
由表3数据可以得出,在多个计量回归模型中流通集聚水平都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其系数估计值都大于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根据不同模型的系数大小,可以得出每当流通业集聚水平增加1%,其经济增长就会上升0.237-0.318个百分点;再分析其他控制变量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增长受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SDM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邻域地区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对本地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负向效应,这是因为区域城市资本积累与劳动力增长存在虹吸效应,其过度吸引了周边劳动力和资本,从而导致了周边地区经济增速的下滑。
(五)分区域的实证研究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故本文进一步将地级市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对不同地区流通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东中西部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得出,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其流通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不显著。这说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流通业集聚已经发挥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其流通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良好,而西部地区由于流通业发展滞后,从而导致了两者关系不显著。另外,从空间效应来看,我国中部地区的流通业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溢出效应,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对周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过高,其发展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而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远落后于其他两个区域,其先天基础差,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研究总结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但聚集程度存在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住宿业>物流业的结构性差异;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说明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的特征;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明显,即本地流通产业集聚对邻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第四,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第五,我国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但这一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加强流通业技术研发,通过技术进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并发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技术升级;第二,要消除区域间的流通产业壁垒,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和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发挥流通业发达区域的中心作用,引导周边区域流通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从而降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流通差距、提高流通一体化程度,最终实现区域流通辐射效应;第三,要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可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引导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加强对西部地区流通业的科学布局,从而构建现代化、专业性、差异化的流通集聚格局;第四,要引导我国东部流通业发达城市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同时避免东部城市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而对邻域甚至全国范围的资源产生的虹吸效应。同时要引导人力、资本和技术流向周边区域,通过构成大规模的区域流通集聚格局,发挥区域经济的互补协同发展效应。
参考文献:
1.俞彤晖.流通产业集聚、地區经济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经纬,2018,35(4)
2.吴萌.FDI对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影响——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3.黄雨婷.我国流通业外资进入的就业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17(3)
4.王敬斋.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6)
5.白银.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商贸流通业集聚积极作用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6.吴良德.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7.王东岳.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