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

2019-10-28 03:23贾明秀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摘 要】预设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广受关注,语言学研究通常将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语义预设关照词语语义单位,围绕词汇单位在构建句子意义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用预设关注会话含义推理过程中,交际合适性和共有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语境要素;意义推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社会仪式与人际关系仪式话语分析,项目批准号:2019JX010

【中图分类号】B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2

引言

预设又称作前提、先设,源于哲学后进入语言学研究范围。在语言学研究中对预设研究选取的角度不同,衍生出了很多关于预设的定义。俄罗斯语言学家帕杜切娃和阿普列相分别对预设定义如下:“预设是一种必须为真的句义成分,否则句子将被认为语义异常或与特定的上下文相抵牾”(Е.Падучева,1990:396);“预设是词汇语义单位(或其他语言单位)中不受否定作用的意义成分”。(Ю.Апресян,2000:36)

“语境”概念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后广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所使用,是最为普遍又最为庞杂的概念。按照索振羽对语境分类方法,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是指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是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语境是指当前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交际参与者因素;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更多涉及的是社会学和民族学知识。

从语言因素和情景因素出发,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预设两个角度去分析预设同语境的关系。

一、预设二分法

上述两位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对预设的定义也分别代表了语用学和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侧重点略有不同。定义一中指出了语用学对预设的研究既是对预设的语义分析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以语义分析为基础的衍生;定义二中指出了预设的语义分析大多集中于词汇语义单位。预设的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也就是目前学界普遍采纳的预设二分法: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在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研究历程中,语义分析要先于语用分析,语义分析的基础是真值条件。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在发展弗雷格的预设思想基础上,将预设同蕴含进行了区分,并指出预设是一种从指别词语的使用规约中得出的语用推理。

语用推理是语用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们在对意义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视角和方法,如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言语行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语言单位的认识,语言单位也不再是词、短语或小句等线性切割出的要素单位,而是言语行为。合作原则是哲学史上对意义探索的新方法,是一种对意义的产生和理解的范式,意义不再局限于真值的推导,而在于鲜活语言交际中的推理。

日常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竭尽全力寻求恰当的言语表达,这也要求说话人在构建话语意义的时候对语境(交际环境,双方共有知识等因素)要有一定的把控。听话人在识别话语意义背后的意图时,也需要借助于语境因素和共有知识,识别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和意义。双方只有在“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和“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彼此知道前提下,交际才能开展,而彼此知道的共有知识离不开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对语境的作用。正如列文森所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预设将不自成一类,而是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Levinson,1983:225)

二、语义预设与语境

“语义预设以探讨语句语义逻辑、理解词汇原型附带意义为真谛,将词语或局部语言结构视为研究焦点”(丛日珍,仇伟,2016:594-604)。“语义预设依附于语言表层结构,是句子意义形成的基础”(郭聿楷 何英玉,2002:211)。 通常情况下语义预设分为所指预设、事实预设和词汇预设。

1.所指预设与语境

所指预设是指语句中主词的专名或有定摹状词要有所指,这是语句的预设,相当于句子中的主词;如“斯坦尼拉夫斯基”是人名,属于专名的一种,“中国的玛丽莲梦露”是带有定摹状词的所指,当专名和带有定摹状词专名出现在语句中时,其含义分析如下:

1)“斯坦尼拉夫斯基是俄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2)“您真不愧是中国的斯坦尼拉夫斯基!”

3)“王二小牺牲了!”

4)“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牺牲了”

5)“你唱的成都没有丽丽唱的好听!”

6)“和我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上述四个例句分成两组,分别是含有专名和有定摹状词专名的语句,这类语句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为交际带有意图,意图需要有所指,才能让表达更为清楚、易于理解,也更加的准确。绝大多数的专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具体的所指物,另一些无现实所指物的专名因存在于人们的共有知识体系中而被人熟知。例句1)是专名,例句2)是有定摹状词专名,都在预设存在这样的恒定关系:必然存在斯坦尼拉夫斯基这个人,如果不存在这个人,或者该专名并未进入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那么交际不会成功。

所指预设作为一种语句预设是不可以被否定的,是语句意义构建的基础。一旦预设被否定,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听话人不知道说话人要表达什么,不清楚所谓的“斯坦尼拉夫斯基”为何人何物,无法对说话人说出的带有该专名的语句做出判断和理解;其二、违反合作原则,排除故意终止交际的情况,或者旁顾左右而言他的阻碍交际的情况,双方在均存在达成交际信念的前提下,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推导特殊会话含义。

例句3)和例句4)亦是如此。专名和有定摹状专名的出现暗示了一种存在关系,即在具体语句构建之前主体便已存在。无论逻辑上的主词,还是语法上的主语,还是交际结构中的主位,都存在一定的序列顺序,所指预设专名的出现便意味着在具體语句出现之前,存在这样一种预设,即语句主词的存在。

所指预设的存在暗涵着语境要素中的共有知识的存在,可以是情景语境中的各要素,也可以是上下文中的主词,而没有现实所指物的所指预设更多的会是语境中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如民族文化特有的象征物。

2.事实预设与语境

事实预设表示事态的存在,“事实性谓词的从句所表示的事态存在,是整个句子的预设”(郭聿楷 何英玉,2002:213)。如果说所指预设大多针对的是专名和带有定摹状词的专名,那么事实预设则对应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见例分析如下:

1)“我知道他已经走了,可是我还想过来看看。”

2)“据报道,昨天,俄罗斯一架客机在莫斯科郊外坠毁,机上71人全部遇难。中方对此有和评论?”

例句1)中“知道”+从句(NP),都是在“我”说出这句话之前便已经发生,“我想过来看看”的出发点是“他已经走了”,因此整个语句的逻辑关系虽然是让步从句,但是动词“知道”+“他已经走了”暗含了一种预设关系,那就是一种客观事实:第三人称主体已经离开。例句2)是一个典型的记者会提问问句,采用的模式是旧信息+新信息的问句结构,从语法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疑问句,但是该疑问句的前半部分是一个陈述句,由“据报道”引入,这是一个典型的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短语结构,因此该短语结构就是一种预设关系的触发语,它的出现向听者传递了该语句之外的另一事件的客观存在。事实预设的出现在含义推导过程中往往起到的是充实、填充语境。

足见,在交际双方相互传达信息过程中,为了维护交际的成功和信息传达的准确,事实预设起到了扩大双方共有知识库的作用:1、事实预设传达一种客观事件的存在,是语境中的共知部分,在话语动态生成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的是在上下文语境,口语交际的动态是新知和旧知动态交替的过程;2、无关语句意义的事实预设为交际双方增加了共有知识量,双方可根据事实预设提供的信息,自动过滤掉与交际无关信息,也可自动提取有关信息,根据合作原则要求,促成双方间信息的准确表达和正确理解。

3.词汇预设与语境

“词义是由若干语义成分构成,一部分语义成分是词义核心部分,是词义的陈说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陈说存在的前提——预设部分”(张家骅,2005:338)。通常词汇预设部分包含了状态改变的动词和语气词,也就是张家骅老师划分的只有预设和包含预设、陈说两部分的词汇语义单位。两组例子分析如下:

1)Ей только 15 лет,а получила первую премию в этом конкурсе.

2)他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向父母伸手要钱?

3)你若胆敢再出言不逊,休怪老夫无理!

4)我开始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你精心设计的骗局。

词汇预设较所指预设和事实预设更加易于理解,因为词汇预设同语义学的义素分析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说所指预设对应的是句中的主词,事实预设对应的是谓词,一个语句的语义结构框架基本确定,但是促使语义发生变化的往往是一些小词,如语气词、副词等,这些词在句中的地位并不像主谓语那么显著,但有时对句子语义构建起到了转折甚至是颠覆的作用。

例句1)和2)中 только(仅仅、只有),“都”在句中起到了程度副词的作用,修饰谓语部分,预设“十五岁夺冠实属罕见”和“他这个年纪不应该向父母伸手要钱”。这两个副词的出现将上述预设内容紧密连接在了一起。例句3)和例句4)中的“再”和“开始”分别预设了“他之前出言不逊已经冒犯了老夫”和“之前我不明白这是他设计的一个骗局”。由此可见,该类词汇预设具有这样的特点:1、词汇语义单位内暗含预设部分;2、暗含的预设部分在人们共有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规约意义。

词汇预设往往同语境中的上下文的语言因素密不可分,因为该类词汇本身便携带了主观意图,或者明显的语义要素,因此往往是构成上下文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所指预设、事实预设和词汇预设针对的是词汇语义单位,对应预设语义分析中的预设触发语板块,但是对预设的语义分析并不局限于词汇语义单位,句子的语义预设聚焦在“投射”问题,有学者认为句子的预设等于各组成部分预设的叠加,该观点目前已经广受批评,另有学者针对投射问题构建了句子的语义预设机制,如卡图南提出的“阻塞词”、“过滤词”和“渗漏词”,就其实质而言,是将词汇语义单位的预设触发语的预设部分同句子预设的进行关联,或者成为句子预设的组成部分,或者未进入句子预设构建,这是一种词汇语义单位与句子语义预设构建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预设触发语超出了词汇语义单位之后进入句子层面,成为句子预设的组成部分时,这就同交际结构的实际切分具有密切关系,同时,预设的语义分析便同语用预设相互融合了。

三、语用预设与语境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在说一句话时所假定的内容,这种预设来源于说话人所具有的信念,可以在先前的话语中得到建立,也可以由说话人推想为对方认可。”(何自然 冉永平,2009:135)语用预设合适性和共有知识两大特点。

1.语用预设的合适性与语境

“前提(预设)的合适性就是与语境的紧密结合”(索振羽,2000:132),合适的预设有助于说话人正确地传达意图,听话人准确地解读说话人意图。语用预设的合適性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就是言语行为理论。

2.语用预设的共有知识与语境

共有知识不会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结构中,也不会参与句子意义的构建。语用预设的共有知识同语境因素中的共有知识形成了概念重合。

四、结论

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角度出发,分析预设和语境的关系我们可知:1、语义预设是以词汇语义单位为基础,研究词汇在句子语义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从该层面出发,语义预设近似于语言内的语境,围绕语言单位展开;2、语用预设不针对具体的语言结构单位,它是会话含义推导的重要基础,对交际过程的合适性条件和共有知识的分析就是对语境的分析。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Н.2000.Новый объяс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Выпуск 2[M].Москв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Падучева Е.В.1990.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A]//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C].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3]Levinson S.C.1983.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丛日珍,仇伟.2016.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重叠性和互补性 [J].现代外语.(5).

[5]郭聿楷,何英玉.2002.语义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张家骅.2005.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7]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贾明秀(1987年6月-),女,籍贯:黑龙江,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