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洪爱民
作为东城区第一批“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示范校,学校启动了“百草园”温室项目建设。为了配合学校“百草园”建设,“中草药文化”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在近2年的尝试中,《中医药文化》课不断改进,每节课制定的内容精炼易懂,从一课一草药出发,从性味归经入手,课程按照每课一味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药物食材进行,依次带大家认识了菊花、陈皮、百合、山药、姜、甘草、山楂、冬瓜等中草药,使大家逐步建立起了中草药知识框架,对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与了解。
比如生姜,这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常见的一种调味料,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少不了生姜来给食物调味。但是,生姜的作用却不仅仅是调味那么简单,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在感冒的时候,喝一碗姜汤,比感冒药的治愈效果还要好。而且生姜还可以含着或者是贴在肚脐上,对身体有许多好处。
在认识生姜的课上,老师从植物知识(姜科植物)入手,通过介绍形态(姜的新鲜根茎)、种植状况(各地均产)、食物特性(秋、冬季采挖)、入药部位(除去根须,洗净杂质,鲜用,切片)等,并结合中草药图片、视频、小故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这味中草药。随后,中医药大学博士则从中医原理方面系统讲解此味中药:生姜的汁辛温,具有散胃寒的功效,多用于呕吐;而干姜辛温,可用于脾寒的症状;另外,吃姜还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
再来认识另外一味中药。“瘦长的身材,翠绿的皮肤,全身是疙瘩,丑了自己美了别人。”你猜到了吗?不错,正是黄瓜!黄瓜属葫芦科草本植物,原产印度,有胡瓜、青瓜、刺瓜、啬瓜等多种称谓。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述称:张骞出使西域得种子回国种植,故名胡瓜。现如今,黄瓜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常蔬菜。
除了是蔬中佳品,黄瓜更是一味治病防病的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黄瓜味甘、性凉,能清血除热,解毒消炎。”黄瓜全身都是宝,其肉、皮、秧、籽、根、藤、瓤、蒂、头均可入药。皮可利尿,秧可清热,籽可接骨,根可解毒,藤可解痉和降低胆固醇,瓤可滑肠镇痛,蒂可降血压,黄瓜头亦有消炎镇痛和抗菌的作用。
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升降沉浮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其中,升是指上升、提升;降是指下降、降逆;沉是指内行泄利;浮是指外行发散。
性味归经:性指寒、热、温、凉四种,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脉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
为进一步丰富课堂,老师从野外带了车前、地黄、紫藤花、榆钱等数十种野生植物,为了配合部分课时也带过荠菜、葱、蒜、西红柿等蔬菜,龙眼、荔枝、樱桃、桑葚、山楂、金橘等水果和枸杞子、大枣等成品药材,每堂课尽量保证人手一物。
说到柳芽,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每到春季,正是柳芽最多的时候,而自家餐桌或饭店中就会出现凉拌柳芽这道菜。在我们的印象中,柳芽可能仅仅是一道菜而已。但柳芽的确也是一种中药材。从植物药理角度上说,柳芽的消炎、杀菌效果比较明显,也能够对皮肤表面的炎症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说其百利无一害,柳芽的含碘量高,有甲亢症状的人不宜食用。另外,食用柳芽可能会引起皮肤荨麻疹,对于这种情况也无需惊慌,停食之后症状自会消失。
通过系统学习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我们从身边最熟悉的植物来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学习植物的形态、基本构造、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通过亲自观察和体验,深入观察理解药用植物与其他植物相比不同寻常的地方。
历时一年的中草药种植活动,包含了对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两大方面内容。在种植过程中,大家自己动手栽培,兴趣高涨,更是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以中草药薄荷的栽培为载体,大家学习了薄荷的扦插。只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首先选取生长健康的薄荷,在第3或第4对叶的下方用剪子剪下,只留下第1对或第1、2对叶,将其他的叶剪下,然后将其定植在水培箱里。同时设定水培箱每隔1个小时循环20分钟,通过营养液的不断循环和增加含氧量,来提高薄荷的成活率。通过近2个月的观察和照料,学生们发现在薄荷节(浸入部分)的部分生出新的根来,第一次的栽培成功了,大家都異常欢喜。
又如藿香,它都有什么价值呢(也就是说它主要有什么用途)?通过上网收集资料、采访医生、家长以及人们对藿香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大家发现,藿香不仅可以制药,也可以食用。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可以做药来止呕、解暑、治感冒、胸闷、腹痛、头痛。夏季来一杯藿香饮,可扩张微血管、抗菌消炎,对于肠胃神经也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中、老年人及中暑寒热、消化不良、胸闷吐泻者,常服有保健作用。而凉拌藿香则有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腔痞闷、呕吐、痢疾等病症。正常人食用则可泽肤润肌而健美。
2018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学生们也对此十分好奇。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和学习,以及与深潜员的对话。同学们了解到:船上的科考人员因为长期(至少为期半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且平时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因此很容易引起上火的问题。那是否能用中医药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
最终,同学们把目光锁定在了药食同源的中草药——薄荷身上,薄荷不仅可以当成绿色蔬菜供远洋工作者食用,还能疏散风热、改善体质。他们运用互联网技术研究并设计了“智慧海洋水培箱”。并把薄荷成功移入,期望为远洋科考带来福音。2018年,在东城区教委和东城区少科院课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六名学生登上了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联码头停靠休整的海大号科考船,将在实验室里研究了一年的成果搬到现实中。
在海大号科考船上,學生们向科考员介绍到:别看箱子不足1立方米,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LED补光灯、pH值试笔、温湿度传感器等各种装置应有尽有。他们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套数据监测软件,不仅可以24小时观测数据,还能调出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这便于随时对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进行调节,也为以后的陆海比较研究积累了资料。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不断地引导学生利用中医当中的“变与不变”去审视生活中的事物,不断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中医药文化更具生命力并不断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