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义信
以机器人题材作品著称的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写过一部他自己也很喜欢的小说《200岁的人》。在这部后来改编成同名电影的作品里,他讲述了一个颇有深意的故事:名为安德鲁的管家机器人,因为制造商的技术错误而拥有了人类的情感,并且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渴望成为人。为此,安德鲁将金属外壳和体内的零件一点点换成比照人类制造的人工器官,最终因为“人类社会不能接受永生者”的法庭判决,它为自己的“大脑”设置了不可逆的老化程序,在200岁时以人类身份“离世”。
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像人类一样拥有思考的能力甚至是情感,这样的情节已经不止一次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幻想显现出成真的迹象。
人工智能朗读文本时的语音,早已褪去了生涩的“机械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音频和视频节目,有可能把配音的工作交给机器。面部识别技术和另一些算法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影视作品里对演员进行“易容”或者说“换头”,令早已离世的演员“重现人间”。人工智能画师和乐师,正在通过网络自行获取素材。以人类难以企及的速度创作出可供酒店、餐厅使用的装饰画和背景音乐。机器不仅在体力上胜过了人类,而且借由被人类赋予的智能,逐漸走进了曾经专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然而,人类社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与人工智能相伴的未来了呢?无论如何,惊人的变化正在发生。手机和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终端上搭载的人工智能,正在扮演着随身助理的角色。越来越多想要度假的人,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来规划旅行,以得享行程的廉价和舒适。近几年投入市场的一些纯电动汽车的新锐车型,也大多围绕着车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展开设计,用更加接近于电子产品而非传统汽车的思路,提供更加人性化也更具科技感的驾驶体验;更不要说,令许多科技公司跃跃欲试、有赖于人工智能对交通号志和路况分析的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的触角,正在向许许多多的行业延展。
人工智能中方兴未艾的机器学习研究方向,更是不时会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果实。举例而言,在围棋、扑克和电子游戏对战这样的智力竞赛领域,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左右互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成长为顶尖高手甚至超越人类,还可能在对局中显现出与人类选手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并且将其转变为取胜的筹码。于是,连顶级人类选手也无法击败的人工智能,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陪练,使他们有可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熟悉的竞赛项目。
学会与人工智能这个从科幻走进现实的新朋友相处,是人类社会在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并不知道它会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向何方,但可以确定的是,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渴望,使我们更可能将它们训练成为善的帮手。正如另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所展现的那样,曾是人类家庭“养子”的机器男孩,在正要走向毁灭的阴暗、纷乱的世界里,依旧有幸被注入了纯真。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各种成果都还是“个案性”的。为了实现“通用型”的人工智能系统,还需要经历研究范式的脱胎换骨。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