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概念的提出都凸显出民生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那么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导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来服务民生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关键词]民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内涵;保障
[作者简介]余茜茜(1995-),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0-0047-02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和全部工作重心,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城市社区和政府机关、新型社会机构等各种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设施质量建设,扩大黨组织覆盖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那么如何推进党的这项建设,无疑是现在最为棘手的问题,要全面高质量推进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做到夯实党的基层组织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落实责任制度、良好的沟通途径等,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此外,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不仅拓展了党群联系的途径与方法,也丰富了服务内容,突出了服务重点,同时也为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和作用
1、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党全部工作的基础组织结构,就像是整个肌体最基本的“细胞”一样,足够数量的细胞聚集起来便可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基层组织把党员凝聚到各个组织中,使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同时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时刻生活在接受基层组织的监督环境中,有助于构建和谐清廉的社会氛围。
2、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基层党组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在决策重大事项或作出重要决议、决定前,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基层党组织积极拓宽群众反映情况渠道,通过设置意见箱、开通信箱、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反映意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树立起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2)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通过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到各项事业中来。(3)提高带动群众的能力。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既要在广大的基层党组织群众中宣传,也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来实施。(4)可以统领其他社会组织。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发展,基层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格局正在发生缓慢的变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具有统领其他社会组织的能力,保持其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二)民生概念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1、民生概念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文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指百姓的基本生活。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不同的意思,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扩大了群众对民生的认识。广义的民生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包括历史观相关的问题,其无所不包,无孔不入。由此可以看出其概念不宜把握,且非常容易模糊人们对于具体的、物象的、真正的民生问题,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充分的结合起来。狭义的民生概念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层面,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生活状态、基本权益的保护等。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第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始终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胡锦涛明确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想要给中国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样才有利于顺民意、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良好的民生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对拉动社会内需也有着重要影响。面对不同层次收入人群,高收入群体有相对较强的的购买能力,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相对较低的,然而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却与之完全相反,所以整体的消费结构呈一个梭形结构,从经济结构中不难看出中等收入人群占发展的主导位置,自然对于内需的拉动力也是较高的。
第三,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都给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调查显示经济发展问题多集中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方面,另外部分突出民生问题如就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得不到及时解决也会引发社会安全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合理的运行,必须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其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落实领导责任
单位要构建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部门设有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广泛地开展基层民生问题大调查,大走访活动。此外信息领导小组每年要召开数次会议,以便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可作为党组织书记专项述职和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对各单位各部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进行个性化评比运作、严控项目的筛查、项目的确定,特别对服务民生工作有极大促进作用的高质量工程,应该全力推广,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同级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政治主导作用。
(二)加強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推动人民群众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首先,对高层机关干部采取下派的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分流,也可指定专人专项负责,完善基层党组织人员服务民生工作。其次,要把服务民生队伍培训纳入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集中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最后,要加大从高校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尽早把一批高知识,高水平,高能力的年轻人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三)资金合理的保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投入资金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时可展开几年之内的详细计划,既要满足各种高水平民生项目和政府公共设施的投入,又要保证供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工作体系,争取做到每分钱都有章可循,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此外,还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着重整合服务民生的党内资源,极大程度地发挥整体资源的综合效应,并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在服务民生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四)建立工作规范和权力保障
组织制定服务民生的工作计划,即组织搞好群众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调查。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服务民生各种制度和规范,并向群众进行公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的各项工作合理合法的运行。此外,还要加强群众在民生工作方面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组织服务民生的作用,同时要支持各类自治区、自治市、自治省做好相应的服务民生工作。
(五)建立责任考核机制
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效果作为评估相关负责人和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对提前完成工作项目的基层党组织给予表彰,相反,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应由该负责人员说明情况,若情节不严重者,可从轻处理,若情况恶劣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严肃处理。
(六)沟通反馈民生信息
了解群众关于民生的意见和要求,保证基层群众表达意愿渠道的畅通,积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做好群众需求的咨询服务工作,即发挥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结构为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教育、社保、住房、税务、医疗等方面信息及办事流程咨询服务,帮助下岗人员处理工资发放、拆迁补偿、工伤仲裁等维权咨询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内各种服务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完善党内服务组织联系和工作经验,并以党员志愿者为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服务民生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建立服务民生工作志愿者团队,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周到、优质的服务。
(七)实行分级办理
采取首问负责原则,只要群众有需要,都要及时处理和作出回应,不得推诿扯皮和不管不问,要以群众的需要为工作动力,态度谦和。并且要坚持当天直接办理原则,对当场不能直接办结的复杂工作,必须向上级进行反映,由负责人作出具体承诺,并在承诺时限内给予满意答复。
当前,无论是搞社会建设还是发展经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研究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机制,研究解决民生问题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为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经验。
[1]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18-09-02(009).
[2]魏巍.我市基层党组织将全力服务民生工作[N].长春日报,2016-01-08(001).
[3]李忠武.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导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高文祥.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赵蕾. 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N]. 南方周末,2018(A03).
[6]冯晓英.重视基层社会组织在提升北京民生建设水平中的主体作用[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