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华,卢凤君,刘 晴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历史经验,都把“种子”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成为对“种子”重要性认识的完美诠释。农业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制备新“种子”的基本素材,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决定性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1],也是生物经济时代赢得国家主动权的重要保障。有人将种质资源保护称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素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发展中作用巨大[2]。加强我国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开发、推广利用具有重大意义[3]。
畜禽种质资源(LPGR)是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肉、蛋、奶等优质产品。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资料,畜禽种质资源在畜禽生产中的贡献达40%以上。我国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得益于多样性的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各异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加上长久以来畜禽养殖者的精心驯养与选育,我国境内形成了丰富的古老而独特的畜禽种质资源[4]。然而,在过度追逐经济利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特色畜禽品种所依赖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已不复存在[5]。同时,一些养殖业部门在朝着高产和集约化发展推进的过程中,仅青睐少数生产效率高、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如一些外来引进品种、少数杂交品种等,使得畜禽种质资源面临大量丧失的危机,亟须探索可持续开发利用畜禽种质资源的有效路径模式。
经检索,现有的关于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模式研究,主要聚焦于政策扶持监管和原则性的指导建议方面,鲜有研究对具体的路径模式进行明确深入的解读,更少有学者从畜禽种质资源市场商业化利用的视角,以及全产业链的视角研究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创新、利用推广、保护传承的路径模式。本研究以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为峪口禽业)为例,解读其全链闭环的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模式,将非结构和半结构的发展经验转化为结构性的知识,以期为畜禽乃至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有效的发展模式参考。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畜禽种质资源属于农业种质资源,是包括牲畜、家禽在内的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保障人类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的根本。
由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出的品种及制备出的“种子”,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内在关键因素,是提质增效、增产高产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因此,“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巨大,是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
种质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品种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品种是一项知识产权,因此种质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知识生产的过程,包括种质资源、种质材料、“种子”亲本、创新品种、“种子”商品等环节,可将其称为种子链。
从“种子”的全生命过程看,开发创新的品种以“种子”商品出现在市场,应具有繁殖性能、生产性能、商品性能。其中,繁殖性能是指“种子”的培育、制备、加工等环节“种子”的合格率、受精率、成活率等,表征品种的内在遗传稳定性;生产性能是指“种子”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工艺的挑剔性、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生产资料投入标准的要求等,表征品种的外在成长条件要求;商品性能是指养殖所获得的产品的加工便捷性、储藏挑剔性、消费者认同等,表征品种的终极市场价值。
种质资源的利用,是一个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是一项物质产权,因此种质资源持续被利用及推广的关键是面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生产,包括利用“种子”所生产的产品自身性能、产品自身功能、产品于消费者的效用、产品于消费者的价值、产品成为商品等环节,是“种子”的商品性能部分,可将其称为产品链。
利用创新品种所生产的产品如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则更有利于“种子”在适合环境条件下进一步推广,从而有效地保护种质资源。因此,由种质资源开发创新的品种的商业化利用程度的提高,才能真正促进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保护[6]。品种的商业化利用程度,取决于“种子”的繁殖、生产、商品性能,因此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种子”的繁殖性能,还应考虑终端市场消费者的认同,以及中间养殖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多种要素服务配套的接口协议、生长的区域性环境条件。
综上,与其他基础研究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的过程相同,只有依靠多项产业化技术集成和服务配套的标准协同,以及终端市场消费的价值认可,才能使得种质资源开发创新的品种成为“良种”,从而得到更好的利用和推广;同时,只有种质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才能真正促进种质资源得到持续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品种创新过程需要以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导向,并考虑养殖生产工艺中的因素,使创新品种得到更好的利用和推广,进而传承和保护种质资源。二者构成互促的辩证关系(图1)。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地方畜禽品种有545个[7],虽然许多品种都已进行了品种审定,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扶持体系,但是被收入目录的大多数品种的产业化比率、商品化比率都较低,得到真正开发和利用的品种屈指可数,保种维护的成本较大且经济效益较低,这使得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重大挑战[8],亟须找到实现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案。
通过对云南谷多牧业有限公司、山东和康源集团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小尾羊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力农集团等牛羊猪鸭企业,以及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北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河北涿州牧丰家禽有限公司、河牧牧业有限公司、河北河欣牧业有限公司等蛋种鸡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根据图1对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解读,针对性地深入分析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畜禽品种的开发创新仍然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育种专家为主,其大多从自身科研方向出发,借助国家资金支持开展育种工作,鲜有企业资助育种专家以该企业的市场产品需求进行定向育种。因此,育种专家进行基础研究时,难以全面考虑到品种所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以及新畜禽品种所需的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工艺等因素,以致在创新品种的产业化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和障碍,使创新成果不能获得产业终端市场的认同。创新品种不能创造产业价值,也就不能获得价值分配和激励,这使得相关人员持续性开发种质资源及创新品种的动力降低。也就是说,畜禽品种开发与畜禽产品利用之间的过度分工与技术门槛,导致跨环节品种产业化和商品化的交易成本非常高,风险也较高,边际报酬递减到达临界点以致分工演化停止,创新品种不能得到利用和推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关于畜禽品种创新的基础研究仍然是顺向思维,缺乏以区域终极市场消费特色需求和地方种质资源禀赋为导向的顺向与逆向交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打破原有企业组织边界,利用企业代替市场,形成“上游种子链”与“中游养殖环节”“下游产品链”的闭环。
图1 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辩证关系解读
我国现有的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由于未能市场化、商业化,因此并不能转化成为产业价值[9]。同时,畜禽创新品种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与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工艺有很大的关系,需要围绕畜禽的生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养殖环境指标体系、防御免疫体系、饲料营养成分搭配体系等一系列的养殖标准管理体系。在畜禽新品种应用理论体系的探索上,既需要掌握品种创新的知识,又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然而产业实践中这种跨环节的综合型人才较少,因此只能依赖专业化服务公司进行不同阶段的方案制定。若养殖户或养殖场单独寻求专业化服务,成本过高;而且,只针对饲料或免疫等具体方面的服务不具有体系性。这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使效益不理想,致使畜禽创新品种再次被采用的动力不足,阻断了创新品种的成果转化与价值实现。也就是说,畜禽创新品种在养殖过程的配套服务需求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元化的,然而,现有的养殖专业化服务并不能有效满足养殖的需求,实现创新品种的养殖效益,而且专业化服务的成本高、规模不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畜禽创新品种的应用基础研究脱节,创新品种利用推广过程缺乏从创新种畜禽向产业价值过渡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需要融合多个专业化服务产生合作剩余,切实提升创新品种养殖的效益,形成“基于中游养殖环节的综合服务”。
经过若干世代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优良畜禽种质资源大都分布于位置偏远、气候多样的农村地区,所改良的品种仍需要传统饲养的环境条件。然而,由于畜禽产品存在生产在农村、消费在城市的“产消不一体”的状况,以及农资供应进村和农产品销售进城中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户“买的农资贵、卖的农产贱”[10],加之养殖水平有限、生产效率较低,虽然畜禽良种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但农户对产业链多环节的掌控力小,养殖动力弱,降低了畜禽良种的转化效率,延长了转化周期。也就是说,产业链信息、物质、资金等要素在各环节主体之间的梯次性传递,增加了畜禽创新品种养殖的成本和风险,不利于畜禽良种的利用推广和种质资源的传承保护。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环节间梯次传递,缺乏面向畜禽创新品种养殖生产体系和整个产业体系的高效率、高频次、短路径、网络状交互的运作组合体系,需要打破企业组织边界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形成一体化扁平化的“全链平台型组织”。
综上,畜禽创新品种只有实现了畜禽产品的市场交易价值,形成“品种创新与产业增值”互相促进的格局,使创新品种成为可持续被利用的“良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创新、利用推广、传承保护的根本问题(图2)。
图2 品种创新与产业增值的互促关系
峪口禽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不受国外控制的世界三大蛋鸡育种公司之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蛋鸡品种——京红1号、京粉1号、京粉2号、京白1号,推广量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在良种繁育体系上占据了行业制高点[11],使得蛋鸡成为适合我国饲养环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品种,也是我国现阶段唯一不受国外控制的畜禽品种[12]。同时,峪口禽业正以自主研发的“小优鸡”肉鸡良种切入,拟破局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白羽鸡品种垄断的产业现状[13]。峪口禽业在蛋鸡和肉鸡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解决了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科技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组织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3.1.1 为蛋鸡种质资源开发构建“创新协同体”
峪口禽业在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创新中,形成了“以消定育、以消定产、产消一体”的模式,以终端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引导前端价值的创造——种质资源开发,种子链和产品链高度契合,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的养殖环境因素,使得创新的蛋鸡品种获得了养殖户和鸡蛋消费者的认可,形成了全链闭环的品种创新与产业增值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峪口禽业1999年底改制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投资建立峪口禽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多所地方院校进行种质创新,同时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形成了以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主导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多方资本进行蛋鸡种质资源开发的“创新协同体”。
3.1.2 进行逆向精准的种质资源开发创新
在与美国海兰国际公司“分手”后,峪口禽业以中国特色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为切入点,携手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于2009年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红1号”“京白1号”蛋鸡品种,其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健母畜率、不同时期成活率、产蛋率、料蛋比、鸡蛋质量等繁殖、生产、商品性能,获得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的认同。针对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养殖户对生产性能的要求、品种对养殖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峪口禽业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在2个品种的优化改良和新品种开发中。另外,依托峪口禽业研究院在种质资源上的研发资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投资研发了以特色肉杂鸡种质资源为素材的小优鸡WOD168良种,及其细分品种——WOD168-1分割型、WOD168-2快餐型、WOD168-3冻品型、WOD168-4冰鲜型[13],形成了针对专门需求市场、烹饪厨艺的改良品种,初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为满足当前不同地域对鸡蛋、鸡肉层次化、特色化的多元需求,峪口禽业还拟联合云南等地的高校,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和利用地方蛋鸡种质资源,精准培育适合不同地方不同口味不同工艺的特色品种,以引动和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切实传承和保护我国蛋鸡种质资源。
3.1.3 全链闭环进行种质资源开发创新的机理解读
2014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和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名单中,1/5的蛋鸡核心育种场、3/10的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都来自峪口禽业[14]。峪口禽业在育种和良种扩繁推广方面有着自己的模式。首先依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筛选原种蛋鸡亲本种质资源(假定为A、B、C、D),分别经过祖代、父母代的驯化,然后将商品代蛋鸡分别放在不同的饲养环境和方案下(假定为饲养环境和方案1~4)进行培育,将对应于相应饲养环境和方案的鸡蛋与母鸡等产品分别命名为A1~A4、B1~B4、C1~C4、D1~D4,根据不同原种鸡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的生产性能,筛选出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最佳的蛋鸡品种。同时,将终端消费者对鸡蛋和鸡肉功能效用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前端,进一步优化原种鸡的驯化过程,引发专用特用蛋鸡品种的定向培育,实现创新链与产业价值链的衔接和融合,形成蛋鸡全链闭环的育种模式(图3)。
3.2.1 为蛋鸡种质资源利用构建“服务综合体”
峪口禽业在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蛋鸡品种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围绕蛋鸡全生命周期,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协议、操作规范规程,解决了养殖户新品种养殖全过程的难点问题。通过建立“峪禽大学”,培养了一批能够为养殖户提供蛋鸡全过程饲料营养、兽药治疗、疫苗免疫服务的专业人员。同时,于2014年搭建的“流动蛋鸡超市”除提供蛋鸡养殖中的科技服务外,还提供信息、资金、政策、渠道、物流、人才等多重养殖生产要素的配套服务,通过与养殖生产资料供应商、鸡蛋/鸡肉批发商、蛋品加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服务于养殖户,切实解决了蛋鸡创新品种产业化过程中的痛点,形成了有利于种质资源利用的“服务综合体”。
图3 全链闭环的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创新模式
3.2.2 提供品种利用全过程的集成解决方案
峪口禽业根据疾病流行机理,研究出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的“峪口禽业4335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模式、“4321疾病防控精髓”理论和“1234鸡群减负”操作规程,在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商品代蛋鸡的同时,可更好地为养殖户提供疾病防控和免疫服务[15]。峪口禽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和专门的饲料公司,共同研究针对不同蛋鸡创新品种、不同养殖环境、不同阶段的蛋鸡营养标准和饲喂模式,开发出专业研发团队、专一研究对象、专用供给方案的“三专”饲料体系。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专业化服务企业进行蛋鸡创新品种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通过“峪禽大学”孵化出涉及蛋鸡养殖全过程的专业化系统服务人才,如操作规程标准统一的免疫队,为“蛋鸡流动超市”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人才资源。“蛋鸡流动超市”为养殖户或养殖场提供有针对性的“私人订制”式的集成解决方案和综合配套服务,既提供科技产品、科技服务,又通过战略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聚集了生产资料供应商,保证了养殖质量和效益。“智慧蛋鸡”平台聚合了全产业链的相关主体,通过对育种、生产、销售等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相关主体发展的痛点问题分别给予综合服务方案。使得种质资源开发创新的良种在利用过程中所有相关主体的成本降低、风险减少、机会增多、效益增加,确保了鸡蛋和鸡肉的质量与营养,推动了蛋鸡种质资源良种在更大范围的利用。
3.2.3 服务配套进行蛋鸡种质资源利用的机理解读
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是峪口禽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使得蛋鸡创新品种能够被养殖户再次购买并持续利用,峪口禽业需要服务养殖户使其节本降险、提质增效,解决种子链到产品链的难点、痛点,提升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户对蛋鸡创新品种的复购率和依存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切实有效促进蛋鸡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推广、传承和保护。峪口禽业为更好地为直接客户——养殖户、终极客户——消费者提供服务,还需要为养殖户所有相关的服务主体——生产资料和专业化服务的供应商、批发商、育种专家等提供解决难点、痛点的服务。全产业链相关主体形成了为实现蛋鸡创新品种更好被利用的“服务集群”,养殖全过程生产数据和各服务主体经济行为活动数据的留存,形成了支撑所有配套服务的基础信息服务,各环节各专业化领域服务主体形成智库,针对产业共性关键难点问题形成政策支持,基于信息、政策和智库形成针对不同养殖户的综合服务方案。这种“精准运营”的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蛋鸡种质资源的利用,形成了综合配套服务模式(图4)。
3.3.1 为蛋鸡种质资源推广构建“运作组合体”
峪口禽业建立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使得鸡蛋和鸡肉获得市场的认同、蛋鸡创新品种获得养殖户的认同,关联的主体都获得了增值分配和发展。种质资源的汇聚、信息知识的服务,吸引了战略性基金伙伴、银行、政府等多元化资本的进入,产生更快速、更高通量的终端价值导向的育种。育种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创新成果创造了产业价值且提升了转化率,使其更加依附于服务集群;创新品种利用过程中生产资料供应商、产品加工商和渠道商的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规模增大,使其更有动力与峪口禽业合作共同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推广。同时,基于人才智库,峪口禽业能够形成基于产业巨系统的工程化集成解决方案及其子方案;基于公益性,政府支持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和突破产业共性关键问题体系能力的培育,最终逐步形成了以峪口企业为龙头企业主导、多环节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大界面、短路径”高效的平台型“运作组合体”。
图4 蛋鸡种质资源良种利用的综合配套服务模式
3.3.2 采用开放共享的方式推广蛋鸡种质资源
在产业链上游的育种环节,既有来自峪口禽业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又有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委托合作;在产业链中游的养殖场,既有自主建立的孵化和养殖示范场,又有合资联合建立的示范场,还有示范养殖场在地方加盟的养殖单元较小的养殖集群。在生产资料投入品环节,既有峪口禽业自主研发的饲料,又有与其他专业化领域的科技公司合作研发的饲料、疫苗、兽药等;在养殖科技服务环节,既有峪禽大学的人才团队,又有与养殖场所在地地方高校紧密合作的服务人员;在加工销售环节,既有峪口禽业的销售配送渠道,又有与其战略合作的加工商、经销代理商。峪口禽业在各个环节都形成了既有公司内部主体、又开放包容的与外部关联主体的联合,以“环节自建与联合”“养殖场示范与加盟”方式打造了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共生生态[16],促进了蛋鸡创新品种的良种化,并被持续性利用推广。未来,小优鸡肉鸡品种也将通过对不同细化品种养殖方式、饲料营养卫生、保健方案等的养殖示范来提高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3.3.3 组合运作进行蛋鸡种质资源推广的机理解读
峪口禽业形成的“自建与联合”“示范与加盟”的蛋鸡种质资源利用推广方式,切实促进了其综合服务体系服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促进了养殖生产和品种创新成果转化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根据特定自然禀赋、特色种质资源,及不同区域消费者对鸡蛋、鸡肉的偏好,峪口禽业能够主导地方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创新及全国或国际市场不同需求的引动和满足,通过地方示范养殖场和加盟养殖场的模式,高效推进了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推广,形成了依靠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特色蛋鸡种质资源传承和保护的格局。在峪口禽业主导的全产业链中,纵向产业链环节之间以技术标准、规模匹配等进行有效衔接,示范养殖场和加盟养殖场之间以服务协议、规模匹配等进行有效衔接,网络式交互的主体之间以多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以峪口禽业为中心的紧密、半紧密或松散的关系,形成了基于上游品种创新、中游质量责任、下游产品品牌的责任共同体,打造了全链闭环的多环节、多类型、多主体、多层次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平台生态圈(图5)。
在蛋鸡育种和蛋鸡养殖领域已有40余年历史的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蛋鸡种质资源开发创新与利用推广方面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个养殖环节的节点企业到一个全链闭环的育种高新技术企业,到一个打造养殖服务集群的龙头型企业,到一个服务产业养殖集群的平台型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剖析和解构峪口禽业发展路径中对科技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组织模式的探索,可为收录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畜禽品种的再选育开发、产业化与商品化程度提升,以及我国其他畜禽种质资源乃至农业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建议,主要可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畜禽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产业链闭环是前提,终端市场的价值认同是种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根本。因此,建议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专家与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品种开发平台,结合现代畜禽产品的区域化多元偏好,综合考虑品种的繁殖、生产、产品性能,开发依据细分市场和养殖环境的良种系列,形成增值与创新互促的良性循环,有效保存和利用宝贵的种质资源,增强优良基因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性。
2)畜禽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配套服务是关键。由种子链到产品链的养殖过程的集成解决方案有利于增加养殖户对品种的价值认同,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品种的转化、利用和推广。因此,建议有能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或养殖专业化服务公司,联合多个专业领域的服务公司和科研院所,形成品种利用的养殖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体系。
3)“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养殖集群”是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龙头企业重在主导以品种创新为主的体系化创新,平台重在进行集成服务和促进主体融合,养殖集群重在解决地方生态特色品种和规模化常规大品种的共存问题。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新时代,这种联合组织有利于形成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合作竞争的产业生态,建议无能力主导建设平台型组织的企业和养殖场,具备参与、进入平台生态并争取获得平台生态中重要角色和位置的发展意识和认知。
图5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平台运作组织模式“双哑铃模型”
4)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战略性、公共性、长周期的显著特征。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并非单独一个个体、一个环节所能实现的。因此,建议政府持续性地扶持对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主导的跨环节的联合性组织,并重点扶持联合性组织的体系化能力建设和产业急需人才的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