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民
对于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来说,既没有实验室又没有化验室,鱼类感病后,如依靠化验结果来诊断病情,显然不具备设施条件;再者,化验诊断病情不仅增加诊断费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耽搁会贻误鱼病的治疗。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多观察,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根据疾病症状,结合品种、季节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用“一般症状+”诊断法,快速确诊鱼病,可及早对症采取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鱼类有些疾病发生后,在其体表或脏器除表现出一般症状外,还会呈现出典型特征。根据一般症状结合典型特征即可诊断出病种和病情。
又称腐皮病,是一种细菌性皮肤病。
一般症状:表皮腐烂,中间部位鳞片脱落,腐烂表皮脱落,露出白色真皮;病灶内缘部位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缘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轮廓。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的直径和深度不断扩大,形成锅底形小潭;有的鱼体腹部两侧同时发生,严重的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或内脏,导致病鱼死亡。
典型症状: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犹如在鱼体表皮加盖的红色印章。
又称白尾病。其病原为鱼害粘球菌和车轮虫或钩介幼虫。
一般症状:发病初期,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发展,白点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时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朝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做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
典型症状:尾柄发白,尾鳍腐烂。
病原体目前尚不明确,根据研究,已知是一种与细菌性烂鳃病病原很相似的细菌。
一般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为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因而导致呼吸困难,鱼口周围的皮肤糜烂,有絮状物黏附其上,病鱼发硬迟钝,有气无力地漂游在下风近岸水面,不久即死。
典型症状:在池边观察,在水面游动的病鱼出现“白头白嘴”症状;但将病鱼捕出水面观察,往往“白头白嘴”不明显,病鱼颅骨充血,呈现“红头白尾”症状。
该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所致。
一般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颜色为暗黑,故该病俗称“乌头瘟”;鳃盖内的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瘀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黏附着坏死细胞形成的黏液和水中细小杂物。鱼鳍的边缘色泽常变淡,成“镶边”状。
典型症状:病鱼头部发黑,鳃盖骨由里往外糜烂成透明小窗。
又称立鳞病、松鳞病。病原尚未明确,有专家认为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也有专家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一般症状:发病初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垂直或接近垂直于鱼体,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会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条基部充血,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顺着与鳍条平行的方向稍微用力触摸,液体即喷射状外溢;病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积水,1尾体重70克的病鱼,腹水重可达11克;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等器官组织颜色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
典型症状:鳞片竖立,挤压出水。
病原为荧光极毛杆菌。
一般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的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鳍膜组织被破坏;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烂去一块,以至透明成小圆窗状。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处往往有水霉菌寄生,加重病情发展,发病7~9天即死亡。
典型症状:病原“蛀鳍”,导致鳍条如破烂纸扇状。
目前该病还未定名,病名较多,如溶血性腹水病、鲢鳙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鲤鲫出血病等。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该病也是我国渔业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区域最广、发病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般症状:早期,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后期,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或红色浑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病鱼严重贫血;肝、脾、肾肿大,脾呈紫黑色;肠腔内积水或有气,肠被胀得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
典型症状:鲢鳙鱼感染后,其右侧鳍条后方会腐烂成一圆形洞;鲤鲫鱼感染后厌食,静止不动,或阵发性乱游、乱窜,之后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采取捕捞或注水措施,会引起应激反应,加快病鱼死亡速度和死亡数量。
又称水霉病。该病是一种真菌类疾病,病原为水霉菌。
一般症状:菌丝将鱼体体表鳞片逐渐拱落,病灶面积越来越大,由于霉菌分泌大量的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鱼体负担逐渐加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典型症状:在水中,可清晰见到鱼体患病部位长出丝状白毛。
有的鱼病在发病初期或整个病期只表现出一般症状,没有典型症状,或许多症状相似甚至相同,看起来既像这病,又像那病,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确诊。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根据症状表现,辅助水温情况、流行季节进行病种判断。比如白头白尾病与车轮虫病或钩介幼虫病的症状相似,而白头白尾病的流行季节在水温25℃左右的5月末至6月初,水温增高此病自消,但车轮虫病或钩介幼虫的流行季节为5~8月。表1为常见鱼病的流行季节和适宜水温。
表1 常见鱼病的流行季节和适宜水温
在鱼病流行季节、发病症状相同时,可根据患病品种进行病种诊断。
比如病毒性肠炎型草鱼出血病和病毒性肠炎型青鱼出血病,这两种鱼病的表现症状十分相似,均为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腔积液、肠道充血。流行高峰也都是在水温25~30℃的6~9月。用观察症状和流行季节的方法很难区分,但根据两种鱼病的易感对象可进行确诊。
病毒性肠炎型草鱼出血病的主患品种为草鱼,偶感品种为青鱼和麦穗鱼(罗汉鱼)。
病毒性肠炎型青鱼出血病的主患品种为青鱼,偶感品种为鲤鱼和鳙鱼。
此外,还可通过草鱼、青鱼的患病数量进行判断。若草鱼的患病数量较大,少数青鱼、麦穗鱼也感病,而鲤鱼、鳙鱼安然无恙,则确诊为病毒性肠炎型草鱼出血病;若青鱼患病数量比较突出,草鱼患病数量其次,个别鲤鱼、鳙鱼也见发病,而麦穗鱼一如既往,则为病毒性肠炎型青鱼出血病。
鱼体不见病灶,只是游动症状异常时,可依据游动症状再综合水质、水色、季节等因素判断鱼病。下面以小三毛金藻中毒和鱼虱病为例。
一般症状:池鱼消瘦、拒绝摄食;焦躁不安、呼吸加快;游动急促、方向不定;不久就趋于平静,反应逐渐迟钝,开始向背风浅水区集中,受到惊扰则游向深水区,不久返回。
若发生在春、冬两季,池塘水色清澈,透明度超过40厘米,水质含盐量超过3‰,则为小三毛金藻中毒。
若该症状出现在夏季,池塘水色正常,透明度在33厘米左右,则为鱼虱病。
一般症状:天阴闷热或夏季凌晨,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鱼背不与水面平行,呈斜状夹角,头上尾下,口贴水面张合,受惊下沉,转而复来,天气放晴或天亮阳光照射池水之后症状消失,此情况为水体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