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荣 苏生平 张小春 王银均 文 / 图
(崔世荣 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4200;苏生平 江苏省东台市绿肴蔬菜研究所 224200;张小春 王银均 江苏省东台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站 224200)
江苏省东台市是我国著名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大。近年来,年设施栽培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年创产值80多亿元,其中西甜瓜生产面积在25万亩以上,年创产值30多亿元。设施栽培由于采取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增产增效明显,但生产实践证明,应用不当也会带来白色污染。因此,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设施农业,巩固和发展绿色优质西甜瓜产地意义十分重大。
农田覆盖塑料薄膜具有保温、保湿、增温等物理调节作用,加快覆盖作物生长,采用表层覆盖能有效抑制耕层水分散失和盐分聚集,增加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每年设施农业使用各类农用塑料薄膜9.24万吨,残破塑料薄膜2.31万吨,破损残留土壤中的地膜在3520吨以上,其中,西甜瓜生产年残留农用塑料薄膜在2500吨以上。
西甜瓜产地农用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其主要危害:一是破坏环境,影响农机具的使用。据测算,现行普通农用塑料薄膜在常温和一般土壤微生物环境条件下,自然降解需要200~300年时间,原因是普通农用塑料薄膜分子结构比较稳定,耐高温高湿、耐微生物腐蚀。西甜瓜种植后,一般情况下农民只回收大块残膜,而支离破碎的农用塑料薄膜随着下茬耕作直接被带入土壤中。这些残留的农用塑料薄膜不仅增加耕作机械阻力,而且对旋耕机的刀具和播种机轮盘形成缠绕,影响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机械耕翻钻入土壤中的残膜,时间久远且极易破坏土壤结构,阻碍西甜瓜根系下扎和对肥水养分的吸收,影响西甜瓜根须的生长发育,容易造成减产。三是破碎残留农用塑料薄膜长期积聚,破坏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土壤毛细管输导作用,造成局部水分滞留、通气不良,进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力受到影响。四是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碎片若吸附农药等有害物质,会污染果实。
2018年,随机确定3~5个样点(田块),按每个样点面积4800厘米2、深40 厘米,实施人工开挖、采集,一个样点采集一个样方,并将样方平均分解成8个面积为100厘米2、厚5厘米的方块,统一编号、封装带回。对分拣出的大块残膜和作物秸秆等杂质,采用M 23201型智能超声波清洗器清洗,展开、晾干卷曲的残膜,用1/10000天平称取地膜质量,采取粘贴拼接方法,测量残留地膜面积占比,进而计算残留地膜密度。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质量大于100 毫克的残膜主要分布在 0~15厘米土层中,占比65%以上;二是面积5~30厘米2残膜主要分布在0~15厘米耕作层中,占比 58%以上;三是西甜瓜当年产后残留地膜质量占当季投入使用量的20%~60%,平均占比在34.8%左右;四是规模种植户残留地膜质量占比远高过零散小户,以1年种植期为例,生产面积在20亩以上的大户,当年产后残留地膜质量占当季投入使用量的46.82%,比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下的零散小户多12~25个百分点。
长势健壮的绿色优质大棚西瓜
当前,相当部分瓜农图方便或者出于节省劳务成本,对农田残膜视而不见、不理不管、消极对待,只捡眼前的大块残破塑料薄膜,乱堆乱放在田边一角,任由风吹土淹,田边、水槽、树梢、路旁随处可见残膜;有些地方干脆就地掩埋或焚烧,容易造成土壤、大气二次污染。
现行清理废旧地膜的办法是:前茬收获后,农民清理瓜菜残次物时,一般采取手撕锹挖,手撕地膜既费工费力,又扯不断撕不烂,遇大风时往往又被吹回田间地头。
由于残留地膜体积大、质量轻、运输成本高、回收网点少。目前,只有少数厂家利用废旧塑料地膜造粒,利润不高、效果不好,农民只好自行处理回收残膜。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回收残膜的自觉性。广泛宣传残膜对农田的危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地膜回收纳入村规民约,让农民养成自我监督、自我管护的良好生产习惯,统一考核残膜清理回收和秸秆全量还田工作,组织农民利用农闲季节自愿参与残膜回收活动。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回收残膜是一件利国利民、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大事。
一是将0.01毫米厚度的地膜改为0.008毫米,每亩用量可减少1千克。二是推广应用可控生物降解地膜。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较高,采取传统方法回收残破地膜,费时费事且效益不高,引进机械回收残破地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广瓜粮轮作种植模式,可减少重茬栽培残留地膜的积累。
一是依托绿色优质西甜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对农户自行回收和企业回收残膜的行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二是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定向扶持一批农用废旧残膜收购加工企业,建立回购、再生处理一条龙产业链;三是将农用废旧残膜治理工作纳入农村环境整治议事日程,建立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彻底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农田残膜资源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