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院校学科建设与内涵式发展探析

2019-10-26 01:19杨简暄
人物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学科建设

摘 要: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承担着为行业、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当认真思考如何在高等院校百花齐放的今天更好的发展。本文重点从找准办学定位、厘清建设思路、做好人才规划、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国际影响5方面出发,对行业学校学科建设与内涵式发展展开探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行业院校;学科建设;内涵发展

引言

行业院校长期关注行业特色专业的发展,注重应用教育,而忽略学科的内涵建设。但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对高等院校学科发展建设指明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挑战。行业院校如何在已有发展情境下突破自我,将学科建设和内涵式发展齐头并进,成为新的工作重点。

一、F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F学院是行业特色院校,其开设专业基本覆盖该行业所需人才各领域,王牌专业在入围国家本科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每年毕业生在行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超过95%。但“十三五”之前,学院学科体系相对较弱。近年来学院大力发展学科建设,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大幅增长,并被列为省级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重点培育”单位。但目前学院在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对标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还有差距,需找准方向大力迈进。

二、学科建设与内涵式发展建议

1. 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目标是行动的前提,行业院校想要长足发展,首先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可以分为“类型定位”和“水平定位”两个维度,横向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類,在这三个词根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衍生或组合出更加适应自身现状及发展的二级分类,如:“研究应用型”、“教学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等。无论何种类型,横向定位体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所院校培养学生的整体倾向。纵向来看,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高校的纵向目标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参照尺度,使得目标更加量化具体。在深度掌握校内现状、全面了解国家、行业政策及趋势、认真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院校制定合理办学定位,既是鞭策、也为实现目标赋予了信心和动力。

2. 认识学科本质,厘清建设思路

高校常说“学科专业”,实质上专业的核心是教学,学科的核心则是科研。学科是知识分类、大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科目“三位一体”的集合,由学科知识、学科制度、学科组织、学科文化四个维度共同构成,囊括了知识、方向、人员、平台、体系、制度、与专业教学结合度等多项因素,而高校的学科体系一般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交叉学科构成。

“先有一流学科,后有一流大学”。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一定是有它见长的、优势非常明显的学科。从行业院校鲜明的行业特色出发,综合当前F学院学科建设目标体系及资源现有的情况,对其学科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1)对标教育部相关建设审批基本要求,明确量化短板,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施力;(2)不忘行业特色院校使命,着力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目标,增强行业话语权,适应行业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3)突出重点发展学科,资源侧重、优势强化,有针对性、倾向性发展,以学科影响力带动学院研招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和师资,一点带面联动其他学科发展;(4)优化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参考“学部制”管理,打通二级学院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类学科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机构精简、信息互通、成果共享。

3. 做好人才规划、优化考评机制

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动态调整人才引进的学科偏好,有针对性填充学科建设人才队伍,规划人才成长梯队;定岗定编,严格考评制度,重视成果反馈,保障计划落地;岗位分类,因材施策。根据个人倾向及能力设置偏教学型/偏科研型岗位,减轻教学、科研双重压力,引导人才重点发展。对于人文、社科、理工、艺术、医学等不同门类人才设置不同成果评价标准,注重不同领域实绩;尝试建立团队考评模式,赋予团队内评价自主权,激发团队内生动力,打造“共识、共担、共创、共享”团队合作模式;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一定条件下在重点领域和方向上设立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加快成果转化。

4. 丰富培养内涵、完善保障体系

坚持以生为本,利用数据手段从学生入校前开始建立个人画像,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宗教信仰、作息习惯等,并全过程追踪学生在校情况,通过对学生图书借阅、食堂消费、宿舍打卡、上课考勤、奖惩情况等信息抓取,了解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变动趋势,以对学生学业、经济、心理等问题及时作出预警;丰富课程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实验、钻研意识与习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宣传、弘扬校园精神,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师生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重视校、院各级自我动态评估,常态化数据监测;各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多系统融合、畅通家校、师生、校企间评价渠道,提高教学工作透明度;重视毕业后用人单位反馈评价,追踪毕业生短、长期事业状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可竞争性、可发展性。

5. 积极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

充分利用行业特性和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区域定位需求;积极与境外优质院校签署校际交换协议,拓宽中外合作办学渠道,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灵活师生员工出国(境)留学、访学、交流经费渠道;积极开展国际化专业人才培训课程,引领“中国智慧”、“行业精神”、“校园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吴雨诺,唐国华.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分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4):61-65.

[2]许兰杰,王琳琳,郭昕.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丝绸,2016(03):40-43.

[3]赵庆年,祁晓.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定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6(02):25-32

作者简介:

杨简暄(1994-),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大学本科,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学科建设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创建乐美文化,打造武术特色,促进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