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晨
原载于1918年《新青年》的《狂人日记》,由作家鲁迅所写。小说主要由前言交代和十三个部分组成。顾名思义,“狂人”也就是所谓的疯子。小说也是“狂人”的日记的组成。作家鲁迅借以“狂人”的日记的语言,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从前文的交代来说,鲁迅特意设置了一个中学朋友的形象,并特意说明已经断绝联系很久,以此来撇清“狂人”对于其自身的关联性。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完全可以借鉴模仿,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写作中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更加不同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交代中的最后一句话明确点明了时间,给予我极大的真实的感受。这样的写作方法,给予我们简洁直观的舒适感。
整篇小说分为十三个部分,层层推进。围绕“狂人”周围有人想害自己的想法,用日记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
以下有几处十分有意思。第一小节说“狂人”不见“他”中的“他”指谁?初读文章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怕得有理”其实是在所有心理过程中畏缩的表现,但与后文极其具有勇气的表现不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心理过程,展现了一个人从毫无退路的自卑,到奋起反抗的精神状态。这十分鼓舞人心,但这其中具体的细腻的描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现实生活中能有这样的勇气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但这样的人却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可见现实生活对于人们的塑造。
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细思极恐”被用到的次数已经很多了。但本篇小说给予我的感受是在这背后个人的正直与善良,并没有被当下的环境给埋没。常言道,情急之下,狗急跳墙。但在主人公遇到无数次危机的时候,都并未放弃高度的自身内省能力,时刻头脑都在运转。但即使这样,主人公“狂人”也仍无法逆转当下的情势和危急的困境,或许正是小说哦或是人生的悲哀之处所在。诚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的心情除了与其跌宕起伏,或许也能学习作者的匠心独运。
跳脱出文本来看,我还间接学习到一些道理。小说第三部分写道:“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是的,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学习有所钻研,而倘若这是鲁迅想对读者说的话,那么应该是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心思”一词在文中的部分是有一定依据的,狂人对于身边人的猜测,其实也给予我一种极其被动的感觉。设身處地地想,文中的狂人“被吃”也是一种极其压抑和无奈的现实。无论是被逼到绝境,还是走投无路,他都能如此理智,这样的心性,应该是我们所学习的。
从字里行间的叙述我很难猜出狂人的心思。但我始终看到,在劝善感化恶人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