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 徐思琪
摘 要:美术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分支,“互联网+”带来的转换与传播变革不可避免对其造成影响。本文以互联网+为核心,美术馆公共教育为主题,结合多篇“互联网+”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论文所尝试进行综述总结,进而对现阶段美术馆面临的问题尝试解决与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互联网+
一、引言
“互联网+”的概念首先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之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名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她也被某杂志评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背景下的互联网社会发展新形态。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艺术性质的博物馆,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开始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美术馆去体验和感受艺术,而美术馆也随世事变迁,格局结构从单纯的以物为本的收藏和保管,转换、倾向于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的文化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中即明确表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美术馆自身的性质、类别、特色及外在的因素都将影响美术馆发展,多数的美术馆发展重心往往放在策展、藏品、学术研究上,在公共教育功能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美术馆的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它更体现公共性,公益性,公众性。我国的美术馆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硬软件设备较为落后,第二、多以单纯展览展板以及藏品复制件为主,对于推广力度有待加强,第三、活动内容枯燥,不够激发大众的兴趣。
美术馆应该怎样更新来适应更迭的社会,如何结合新时代人民诉求,在社会巨变中得以自处?这都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亟需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大环境
美术馆作为社会生活中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各个地区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及作用。收藏、保存、陈列和展示本是美术馆的四大主要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育功能逐渐成为大多数现代美术博物馆的建设宗旨之一。现代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功能的教育机构,其教育功能是独立于其他功能而存在的。
在目前中國的美术馆中,实施美术馆教育的现有状况要远远落后于对其理论上的研究。美术馆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个年龄的大众,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去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诉求。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有能力并且有条件为当代中国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相较于学生群体更超前的思维模式,普通大众在思想上对于艺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但是他们对于美术博物馆的认识当是日益增加。所以,教育的主体分为学生群体与普通大众,这样也利于不同路径的教育方法的实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美术馆面向普通大众来说,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了解当地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公共教育场所。“十分钟谈话”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每周五天下午四点都会举行的免费互动活动。每次只有简短的十分钟,内容就是让观众快速了解美术馆中一幅藏品。美术馆还提供私人讲座课程,其主题多样,其内容也供大众选择。观者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最优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美术馆的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互动性。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提供家庭活动,让父母和学龄前孩子共同参加。重庆美术馆也运用了网络平台进行艺术品的展示,例如“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网络展厅。观众可以在官网上通过三维立体的图像参观展馆,仿佛自己也置身在美术馆中。这给予了很多不能亲临展览现场的观众新方法,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将美术教育推广到更多潜在观众中,也能让许多出行不便的特殊人群同样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无独有偶,以“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为定位的《三联生活周刊》,在2016年第一期以“我们注定被改变的生活—未来简史”为主题,展开了对于人类未来在物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能源等方面的想象与探讨。在这种多元化的传媒手段和日益膨胀的信息传输量的语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传播系统中,大量具有浓厚商业气息和技术性的美术作品不断被生产,并借助现代印刷或电子技术等媒介广为传播。各种信道也逐渐扩张,比如艺术市场的出现、美术展览的制度、网络和多媒体艺术的发达、民营美术馆和画廊的兴起、出版管制的相对开放与自由等都是相关的促成因素。就这样,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层面上的成熟与进化,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在对于博物馆各项追本溯源的考证中,以及在对于当今艺术形态是否对应的讨论中,博物馆在作为人类痕迹见证物的过程中,显现了“物”与“人”之间价值走向的立场。在1961年和1974年相隔13年的时间里,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国际博物馆协会从“一个以研究、教育与欣赏为目的,来保存以及展示在文化及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对象的机构”,到“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且是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了搜集、保护、研究、传播与展览”,在内容上具有了鲜明不同。后者在内容上增强了博物馆对于公众的面向,以及在此间“研究、教育和欣赏”的宗旨。
2007年,台湾博物馆学者刘婉珍提出“博物馆就是剧场”的概念;德国美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关于“博物馆越来越从传统的圣殿形式转化为一种类似于‘剧场’和‘舞台布景’的新形势”。众所周知,剧场的主题是“人”,体现作为载体与平台本身,不管是剧场还是舞台,应当与受众心态视角相对应。
三、在不同方向上各美术馆所作出的尝试(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中国美术馆为适应现代办馆理念,进一步强化公共教育职能,于2004年底组建公共教育部,以不断扩充公共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美术馆拥有的藏品、展览和学术等资源,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在新形势下,重点拓展了四方面的公共教育探索:
(一)加快学术讲座的改版升级
学术讲座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统主打项目之一,主要面向成人观众。针对观众数量的增加和受众人群的日益复杂化,公共教育部及时推出了“带你看展览”展厅导赏新品牌活动。邀请主要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家属、专家学者和捐赠者在展厅结合展览作品对观众提供导赏服务。活动形式灵活机动,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受到参与者的好评。
(二)拓展品牌少儿教育活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的重点人群。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及其教师家长的教育活动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统强项。
(三)建设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
自2006年开始以来,我馆的志愿者工作已经取得令社会各界注目的进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馆志愿者每年服务观众数万人次,服务范围涉及展厅导赏、新闻宣传、外语翻译、摄影设计、资料整理等美术馆工作的诸多方面。除了配合重要展览的义务导赏服务,志愿者也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教育活动组织服务及其他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我馆公共教育等方面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中国美术馆与社会公众的纽带和桥梁。
(四)开展艺术博物馆教育对外交流
艺术博物馆教育在中国式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随着中国美术馆新馆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美术馆并拟筹建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艺术博物馆研究交流中心”,以引领时代潮流,成为国内外艺术博物馆教育研究和交流的重镇。
放眼当今,新媒介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电脑与网络技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递信息,并及时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于是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及数字技术的更新,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乃至挑战。
原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共政策负责人克罗德·福尔多(lCaudeoFuertall)把博物馆观众分为“过路客”与“使用者”两类。所谓“过路客”是指那些博物馆旅游者,他们年龄层次与文化层次跨度较大,对艺术、历史、文化不太了解,甚至是门外汉,大多参观时间短,参观模式以类似于“到此一游”式的浏览式观看展品+拍照留念为主。而“使用者”则大多具有相關知识背景,关心并热衷于馆内各类展览和公教活动,并定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研究。正如雨果(victorHug。,1802一 1885年)所言“长久的记忆造就伟大的民族”,可见在互动与对话中,根据不同受众,拟订不同公教方案,从而逐步孕育文化逻辑,引导受众对于自身价值观和标准、文化身份和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生成一种既参与又批判的独立精神,实现受众从“过路客”到“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乃是“互联网+’’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着力重点之所在。
四、结语
美术馆的发展应将注重体验,以人为本,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目标。在提高大众基础审美的同时,人群也会发展出自己的审美偏好,能够对艺术品进行自主判断。我们的美术馆应理性借鉴西方美术馆成熟的运行、发展模式,取长补短,让艺术融入公众生活,使公 众怀揣自己固有文化的同时,不断与世界的多 元艺术相融合,兼容并蓄、整合社会正能量,从容应对世界发展。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的语境转换与传播变革—博物馆体系中美术馆公共教育之擅变》—李芳
[2]《《会展展示设计》课程教育资源库的构建 ——基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资源融合为例》—王宇靖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美术馆教育研究》—龚祺星
[4]《大学城美术馆的公共美术教育浅谈》—沈晓琳
[5]《当代美术馆艺术公共教育思考——通过中西方艺术与公共教育关系对比》—黄亚群
作者简介:
苏彦(1999-),男,汉,籍贯:山西太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美术馆,公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