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日炎炎,清风纳凉,其乐融融。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消暑纳凉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写出自己纳凉的感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认为心静自然凉。无论夏日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端坐院中,微闭双眼,心平气和,美美地享受临窗的徐徐清风,自会有清凉之气从胸中溢出,凉意漾出心底,惬意至极。看来,“心静自然凉”确是一剂消暑妙方。
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常于夏夜步入竹林深处,感受微凉浸肤、热闷消遁的快意。他在《竹里馆》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翠竹青青,古琴横陈,林深月明,且歌且吟。这一月夜纳凉之景是如此的空明澄净,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品读他的另一首《纳凉》诗,也能感觉到一股凉意沁入心田:“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宋代的杨万里则喜欢流连于荷池边纳凉,他在《暑热游荷在池上》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幽深宁静,一池荷花一池凉,一阵荷风一阵香,身处如此美妙清凉的世界之中,所有炎热和烦闷都随风远去。他的《夏夜追凉》则是另一番意境:“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是夜,夜深气清,明月高悬,清风频吹,竹林婆娑,虫鸣声声,自然静中生凉,酷热全消,好一幅夏日乘凉的美景。
河畔水边,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唐代劉禹锡有诗描写水亭纳凉的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诗人在竹林水阁、绿荫小亭纳凉,静听水声潺潺,饱览园中秀色,清凉自生,烦躁自除。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在《桥南纳凉》一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夏夜暑热难眠之际,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桥南柳荫下纳凉,斜倚在一张折叠椅上。这里月明风清,池中莲花盛开,置身其中,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船上传来的悠扬笛声,感受着微风吹来的阵阵凉意,这无疑是盛夏酷暑时的一种美好享受,令人流连忘返。
夏季的山林,树高荫厚,清凉宜人,也是古人纳凉之佳地。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绿树浓荫,蔷薇飘香,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真是意趣盎然,余韵悠长。元代诗人释英,也选择了这种避暑方式,他在《山中景》中写道:“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闹市中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青翠,风清气爽,到此消暑,让人倍感夏日的清凉和宁静。
宋代诗人梅尧臣喜欢到幽静的寺院品茶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夏日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烈日灼灼,而山中寺院古树参天,花木葱茏,长廊曲径通幽,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显得格外清幽,一点儿也不觉得热,就像到了秋天一样凉爽。在这里与老朋友一边纳凉,一边煮茗品茶才过瘾呢。佳茗入口,清以心静,如此雅致闲适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使人乐不思蜀。
品读古人的纳凉诗句,仿佛远离了喧嚣、浮躁,走进一片清凉的世界,令人神清气爽,心情安宁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