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雷
摘 要:为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该文对国内稻虾综合种养主要技术模式、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65-02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者对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新型特色产业——稻虾综合种养主要技术模式,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并对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 主要技术模式及产业发展前景
1.1 主要技术模式 由于国内国际粮价倒挂,国家出台的水稻最低收购价也相应调低,而水稻生产成本刚性增加,在粮价的“天花板”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地板”抬高双重挤压下,水稻市场价格低迷,稻农收益持续下降,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出现土地抛荒,种粮兼业化现象。在水源条件较好的部分地区农民挖田养鱼养虾,对于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安全带来隐患。2001年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刘主权等农民最早创造了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在每年10月中稻收割完后,稻田灌水养殖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次年3月底开始捕虾,5月中下旬放水耕田直播中稻。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技术不断完善,稻虾种养模式由早先的稻虾连作发展到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即在水稻田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的小龙虾,发挥小龙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实行水稻和小龙虾共生,实现“田面种植,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效果,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1.2 发展前景 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等水体生长繁殖,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住居,对不良环境耐受力很强,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相对其它虾种高。同时,小龙虾苗种易繁殖,可自繁自育,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技术简单,饲料易解决,适合人工养殖。近年来,小龙虾国内消费量猛增,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家常菜肴,在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型城市的大饭店、大排档每日消费量达几十吨。小龙虾也是欧美国家消费的主要虾类,每年需从中国大量进口。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市場小龙虾缺口很大,小龙虾养殖大有“钱”途。在稻虾共作综合种养过程中,由于小龙虾的残饵和粪便成了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水稻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同时小龙虾可以吃掉水田里的大部分害虫的幼虫,从而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甚至不施农药,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绿色水平,这种绿色生态稻虾米广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评价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稻虾综合种养是循环农业和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得到多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省份迅速推广,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成为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贫困户通过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脱贫致富,稻虾综合种养成为扶贫脱贫特色产业,有效助力了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 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情况
2.1 圩畈地区适合发展 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都需要较好的水源条件。宣城市宣州区的水阳江下游的水阳、朱桥、狸桥、洪林、南湖等乡镇,郎溪县环南漪湖的飞狸、幸福等乡镇,湖泊水网交错,水源条件有保障、土壤保水性好、无污染,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适宜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的鱼米之乡,这些区域都适宜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巨大。
2.2 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 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最早始于2015年,大多数始于在2017年之后。据宣城市渔业渔政局统计,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2015年100hm2,2016年580hm2,2017年发展到4333.5hm2,2018年增加到6933.5hm2。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主要分布在宣州区和郎溪县。最新统计,宣州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为6000hm2、郎溪4866.6hm2,广德400.0hm2,宁国和泾县只有少量面积。种养户规模大小不等,郎溪县种养面积普遍较小,大多数种养户面积在2.0~3.5hm2,宣州区户均规模较大,如宣州区洪林镇罗念念50.0hm2,规模最大的是种养大户黄朝斌(安徽棋盘塔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面积达270.0hm2,为推进稻虾产业发展,洪林镇还配套建设了小龙虾交易市场。
2.3 比较效益显著提高 从宣州区洪林镇罗念念、郎溪县种养户李和平了解到,一般新建稻虾共生当年投入约60000元/hm2左右,第2年以后约22500元//hm2。稻虾综合种养收益,一般产稻谷6000~7500kg//hm2,产虾1500~2250kg//hm2左右,大多数第1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比过去单纯种植水稻增收15000元~300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据媒体宣传报道,湖北潜江、洪湖、监利,湖南南县、江苏淮安、盱眙、安徽天长、全椒等稻虾共生综合种养发展较早的地区,部分种养水平较高的大户增收可达45000~75000元//hm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规范的生产技术标准 宣城市各区县尚未制定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生产上存在不从资源禀赋出发,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跟风发展,导致生产效益较低;少数农户有“重虾轻稻”现象,田间改造时挖沟面积超标,甚至只养虾不种稻;部分经营主体盲目追求小龙虾产量而使用过多投入品;病害防控等技术措施有待完善。
3.2 种苗繁育滞后 随着种养面积的不断扩大,种苗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由于本地种苗不能满足需求,不少种养户纷纷到外地选购虾苗,导致虾苗紧张,质量难以保证,价格一路攀升,投放成本提高或投放时间延迟。
3.3 人才需求与生产需要脱节 稻虾综合种养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2个行业,技术复杂要求较高,需要技术协同配套。稻虾合作社、种养大户对如何种好稻、养好虾技术需求迫切,目前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人员很少,特别是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更少,种养大户找人指导难,雇用技术人员更难。
3.4 试验示范与技术集成研究起步晚 农业部门对稻虾综合种养田间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对该种养模式下水稻品种的选用、田间病虫草害的变化与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不同投入品对稻虾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缺乏基础性研究。
4 对策与建议
4.1 明确发展原则,编制发展规划 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划分稻虾共作适宜区和非适宜区,避免盲目发展、无序扩张;二要坚持以粮为本、规范发展,强化底线思维,防止稻虾共作产业“非粮化”;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稻虾种养产业发展和品牌营销,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4.2 加大扶持政策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培育和壮大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县区级政府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对田间开挖虾沟和水、电、路、渠等投入,可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通过申报,职能部门验收,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改善种养区基础设施条件。
4.3 建设种(虾)苗繁育基地 根据种养规模,配套建设小龙虾良种生态繁育基地和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区,保障优质虾苗供给,确保苗种满足生产需求。
4.4 稻虾连作与共作种养模式协同发展 稻虾连作1年收获1季稻1季虾,种稻时田间不养虾,水稻管理方便,群众易接受,但该模式一般5月中旬前小龙虾收获完毕,幼虾、稚虾多,出售价格低,次年投放虾种数量多,小龙虾市场供应期短。稻虾共作1年收获1季稻2季虾,小龙虾供应期长,第2季虾部分留做种苗,次年种苗投放成本小,但该模式既种稻又养虾,投入多,用工量大,管理要求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种生产模式,可以延长小龙虾市场供应期,实现苗种互用和缓解劳动力紧张等问题。
4.5 突出品牌建设 在小龙虾综合种养发展较早的湖北潜江,江苏盱眙十分注重龙虾品牌建设,如今“潜江龙虾”和“盱眙龙虾”品牌名扬全国,其中“潜江龙虾”已走出国门,出口到欧洲多国。目前宣城市小龙虾销售主要是小商贩上门收购,或自行到临近的江苏高淳水产品大市场销售,还没有自己的品牌。随着全国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的迅速扩大,龙虾市场逐渐饱和,市场竞争必将加剧,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为提高稻虾综合种养经济效益,有必要打造2个品牌,搭建1个平台。一是要注重小龙虾品质和质量安全,突出生态养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龙虾品牌,提高宣城龙虾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稻虾共作生产的水稻过程中化肥农药用量少甚至零使用,绿色无公害大米,市场前景好,可在生态、绿色和有机大米品牌上大做文章,培育一批具有宣城特色的绿色或有机“稻虾米”品牌。三是要搭建公共平臺,组建宣城稻虾产业协会,具体负责全市小龙虾、稻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工作。
4.6 加强技术示范与培训 稻虾综合种养属新兴产业,许多种养户缺技术、缺经验,通过建立核心技术示范区,水产养殖和种植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采取定期联合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指导、组织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种养户技术水平。
4.7 注重发挥带动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稻虾种养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对接,支持稻虾种养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发展稻虾产业,或能人大户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和安排贫困人口务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对贫困户自主发展稻虾种养业的予以政策倾斜支持,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资金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项目,对贫困户进行政策性奖补。
(责编: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