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杰 吕亚军
摘 要:近年来,猕猴桃产业在安徽省发展迅速,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种选择不当、建园质量不高、技术贮备不足、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安徽省猕猴桃建园规划建议与管理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猕猴桃;建园;建议;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7-0038-02
猕猴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较耐贮藏,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猕猴桃产业在安徽省发展迅速,特别是六安、安庆、合肥等地发展较快。目前,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3500hm2,主要品种有皖金、红阳、东红、金魁、皖翠、金艳等。在安徽省适度发展猕猴桃产业,可优化水果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安徽省猕猴桃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选择不当,苗木引进不规范 我国猕猴桃品种较多,但适合安徽省具体区域商业化栽培的品种却十分有限。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引种、区试工作做的并不充分,对不同品种在本区域的栽培性状、抗病性研究不够,致使企业引进品种时较为盲目,品种杂乱,良莠不齐。部分品种的引进是因为种苗公司的推荐或此品种在某外地表现好,而在本地表现究竟如何,却难有权威认证。比如,安徽省南方雨水较多,高温高湿,对品种的抗病性有较高的要求,而部分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部分抗病性较差的品种,造成园区病害问题突出,为后期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有的经营大户私自从网上购买苗木、接穗,不经检疫,为溃疡病疫情的扩散埋下了隐患,给新发展的企业造成了较多负面的影响。
1.2 投资不足,建园质量不高 猕猴桃栽培对气候、土壤等有着特殊的要求,安徽省多数地区需通过设施建设对小环境进行改造,以达到栽培的要求。建园时要建设与完善灌排、道路等基础设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选用结实耐用的支撑架材等,投资成本相对较高。部分企业、大户对建园质量的认识不足,舍不得投资,盲目追求发展面积,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比如,有的果园因没有完善的灌水与遮阴设施,导致树体在高温干旱的夏秋季日灼严重;有的果园土壤改良不到位、有机质含量偏低,但又盲目追求早产高产,致使树势较弱,病害严重;有的果园道路较差,致使果实采后运输时机械损伤严重,不利于贮存。
1.3 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薄弱,果园管理粗放 猕猴桃在安徽省規模化经济栽培的历史较短,科研基础与新技术推广较薄弱。安徽省虽然已制定了猕猴桃栽培的技术标准,但由于全省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针对具体区域、具体品种时,省级标准可操作性较差。另外,基层熟悉猕猴桃的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比如,安庆市现有从事果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2/3以上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配备果树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现有的几十万亩果园,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广大果农和规模化园区一线管理工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猕猴桃园管理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实际管理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如植株长势差、投产迟、病虫害干扰、果品品质与产量不稳定、投资回报期长等,致使部分园区逐渐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1.4 资金预算不充分,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非农产业资本对猕猴桃这一行业不够熟悉,盲目发展面积,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来自技术、管理、市场、自然灾害等方面可能的风险。猕猴桃建园成本、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投产见效期相对较长,对经营资金链有较高的要求。部分猕猴桃种植企业或个人没有长期资金预算,不能确保资金、人力等的投入,资金链断裂,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2 建园规划建议
2.1 品种与技术 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当地发展且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品种。“红阳”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感病的品种,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要谨慎发展,最好选择适宜的替代品种。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建议规模种植的园区走“科研+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以降低技术、市场与生产管理的成本与风险。分户经营的园区一定要建立协会、联合体或其他形式的统一经营管理组织,负责协调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 园区规划 园区规模应根据企业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而定,最好是由小到大,滚动发展,降低风险。建园首先要规划好园区道路及排灌系统,做到涝可排旱可灌。其次是架式选择。“T”型架的优点是投资少、易架设,田间管理操作方便,园内通风透光好。“大棚架”造价较高,但抗风能力强,产量高,果实品质好。再次是选用优质大苗建园,并根据品种特性、土壤状况及后期田间管理模式确定行株距。机械化操作的园区,行距适当加大。授粉树雌雄株配置比例为8∶1,小区面积以3.3hm2为宜。生长季节有大风危害的,应设置防风林。为促进幼树早日上架,土地瘠薄的山地园区应适当降低架子的高度。
2.3 资金投入 猕猴桃建园前期投资较大,栽植5~6年后才进入大量结果期。因此,建园前应进行充分的项目论证,以免半途而废。建园规模较大时,建议业主最好对未来的3~5年作出较为详尽的资金预算。前2年是资金净投入,后3年是支出与收益间的平衡预算,做好预期的风险防范。在资金管理方面,建议企业或果农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尽量争取项目资金或金融部门的低息贷款。资金宽裕的企业可一次性改良土壤,这样做既可减少将来改土施肥的用工成本,又可促进幼树生长,做到增强树势、提前挂果、提高品质。用工成本较低的个人农户可通过分年改良土壤,来降低建园时的一次性投入。
3 管理技术
3.1 选地整地 种植猕猴桃应选择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壤土,pH值在5.5~7.5,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地下水位在1m以下。水稻田土壤板结、黏重,需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起垄栽培。盐碱地、沙土地则必须经改良达标后才能建园。山地建园的前提条件是土层深度至少要达到40cm,坡度较大时,应整成台田建园,最好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低洼谷地、山头、风口处则不宜建园。有条件的园区,可通过行间生草及覆草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园小气候。
3.2 整形修剪 猕猴桃的经济寿命长,树形培养需从幼树开始按标准进行,否则等树体成年后再改造,将会十分困难。具体树形需结合品种与当地气候条件而定。生产上通常采用单主干双主蔓树形,主蔓上直接培养结果母枝。冬季修剪的主要任务是选配适宜的结果母枝,同时对衰弱的结果母枝进行更新复壮。初结果树的修剪原则是扩大树冠,适量结果;盛果期树的修剪原则是适当选留发育枝,合理确定留芽量,平衡好产量与树势的关系,延长经济寿命。夏季修剪主要是除萌、抹芽、疏枝、绑蔓、引蔓、摘心(剪梢)等,主要目的是改善树冠内部通风及光照条件。
3.3 花果管理 疏蕾在主侧蕾分离后进行,雌花仅保留中心花蕾,及时疏除侧花蕾、弱枝花蕾、畸形蕾、丛状花蕾,开花后疏除小弱花、病虫花。花期昆虫数量不足或者气象条件不佳时,必须及时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坐果期首先疏除小果、病虫果及畸形果等,保留果梗粗壮、发育良好的幼果。留果量应视土壤肥力和树势强弱而定,以保证树势健壮为前提。
3.4 肥水管理 猕猴桃以施用基肥为主,施肥量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60%以上,待果实采后尽早施入。基肥以农家有机肥料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对缺硼、铁等微量元素的园区,可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及时补充。猕猴桃需水量大,但既不抗旱也不耐涝,需要小水勤浇。水分管理时,应注意猕猴桃在不同生育期需水特点的差别。萌芽期、果实彭大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花前期和果实成熟期要控制灌水。夏秋高温期间,为防日灼危害,土壤含水量不应低于65%,也可通过微喷来改善小环境,保护树体。
3.5 病虫害防治 在新植区引进苗木时,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将带病带虫苗木与种植区域隔绝。对已经种植的果园进行筛查,一旦发现具有传播性病害的植株,應及时挖除并销毁。完善并做好果园病虫害的预防监测工作,将各种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中。冬季修剪后,及时做好清园防护工作。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树体,合理挂果限产,增强提高树体自身对病害的抵抗力;其次才是药剂防治。
4 结语
选择适宜品种、提高建园质量、加强果园管理、做好资金规划预算,是发展好猕猴桃产业的必要条件。规模化发展猕猴桃产业时,建议通过产学研结合,走“科研+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以保障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艳,张鹏,韩飞,等.我国猕猴桃建园模式分析及科学建园建议[J].中国果树,2017(5):91-94.
[2]韩飞,黄宏文,刘小莉,等.软枣猕猴桃新品种‘猕枣2号的选育[J].中国果树,2018(1):91-93.
[3]姜正旺,钟彩虹,李大卫,等.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促进猕猴桃高效优质栽培的探讨[J].中国果树,2017(6):8-1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