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明在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认为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三因三律三贴近”的教育原则,实现“两个对接”的建设目标,倡导“六字口诀”的教育方法,秉持“学为人师”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满足、快乐、喜悦、荣誉、自豪和尊严等感受,同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素养,锤炼学生的能力和品德。
【关键词】高校理论社团 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 实效性 以生为本 荣誉 自豪 尊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19-03
“获得感”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对于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的实效性而言,获得感不仅指学生在参与理论社团活动、推进理论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学有所获,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满足、快乐、喜悦、荣誉、自豪和尊严等感受,使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得到同步提升、能力和品德得到同步锤炼。学生的获得感进一步夯实了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实效性的基础,是其重要的生成因素,也是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责任的价值体现。
一、以生为本:提升学生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的基本前提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强调的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鉴于高校理论社团既不是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也不是纯粹性的学生社团,需要指导老师把握政治方向,即学生既是作为“主体”的管理者又是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由此,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也必然体现在两个方面。
学生作为理论社团“主体”的管理者,一定要“人尽其才”,即在高校理论社团的建设过程中按需设岗、广纳贤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参与性,不断地推动高校理论社团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铺垫理论社团发展的基石。如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深化理论社团的宣传,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理论社团管理便利化和精确化;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带领社团成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助力高校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兴趣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长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将个人兴趣特长与理论社团的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理论社团的发展,而且可以彰显个人魅力、体现个人价值。
学生作为理论社团“客体”的受教育者,在学习、宣传、研究、追随、实践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彰显“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围绕学生”就是要以“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要和期待”为中心,指导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关照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帮助学生,即指导老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倾注满腔爱心,通过真心、真诚、真心使学生懂理、明理、化理;“服务学生”就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服务,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满足国家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需要。
二、“三因三律三贴近”:提升学生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的根本原则
高校理论社团的教育对象是人,层次是高校,内容是理论,载体是社团,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在参与理论社团各项活动中的获得感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团建设的科学性、合规律性,若是能够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探究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将时代发展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这是在社团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坚持“三因”原则,即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就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趋势,体现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三因”原则注重的是时代化、具体化,体现的是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要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作为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从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其次,要遵循“三律”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要求我们在推进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力避脱离实际,注重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提高针对性;要重视学生道德提升,将德育和政治认同贯穿于理论社团建设的全过程;要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首要职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最后,要实现“三贴近”目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理论社团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上得去”,也要“下得來”,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可操作可践行的价值观,在转换的过程中保证深度又增加温度。一是要在突出问题意识上下功夫,重视学生所思所想所需,选取学生的知识盲点、困惑点、矛盾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二是要在学习内容选取上下功夫,学习内容要体现新时代特色,能够贯穿和融入理论社团年度活动全过程;三是要在创新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同样的学习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会千差万别,要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
三、“两个对接”:提升学生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不仅体现在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道德素养的提升,还体现在专业、兴趣特长方面的积极展示和在更大平台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助推学生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要在“两个对接”上苦下功夫。
首先,高校理論社团建设要在“对接高校思政课教学”上下功夫。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高校理论社团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前者的载体是教材、方式是课堂教学,后者的载体是活动、方式是日常教育。在“大思政”理念和“三全育人”理念的倡导下,将课堂思政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显得尤为必要,在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就要主动地融合课堂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现并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理论社团对其的“四大支撑”,即学情支撑、教学支撑、宣传支撑、素材支撑。学情支撑是指教师在指导或参与理论社团活动中,或者通过问卷方式针对社团成员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学习困惑等方面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思政课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受益、使学生难忘的目标。教学支撑是指理论社团的教育实践活动都要围绕和服务于思政课教学,要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为最终目标,以社团活动来推动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宣传支撑是指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融合,使二者成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素材支撑是指通过理论社团对思政课的学情、教学和宣传支撑,物化形成一系列可参考、可复制且具有较强思政教育意义的素材,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反哺”。
其次,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要在“对接国家、省(区)、市思想政治理论类比赛”上下功夫。每一年国家教育部、省(区)教育厅都会下发关于“思政课微电影”“学生讲思政课”等思政类比赛活动的文件,高校理论社团要更大范围提升教育影响力,增强学生在更大平台上的获得感,在日常活动设计中就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与这些比赛活动要求的对接。
四、“六字口诀”:提升学生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高校理论社团中的地位既体现为“客体”的受教育者,也体现为“主体”的管理者。因此,学生在理论社团建设中的获得感,既取决于整体教育宏观环境的营造,更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在理论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掌握“讲、读、辩、行、看、写”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获得感。
“讲”,就是学生讲课,包括学生在理论社团内部相互交流讲课,还包括在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基础上为一年级学生讲授思政课。学生通过讲课,进一步强化学习研究自觉性,深化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锻炼组织表达等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之间的讲课让听众更加积极融入,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读”,就是学生读书,高校理论社团中的学生要集中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特别是要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中的讲话,深刻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就是学生辩论,通过辩论产生思想共鸣,以达到认清形势、解疑释惑、端正认识的目的,且通过辩论达成的共识,学生更能牢记于心。“行”,就是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同,而且增进了对国家、社会的了解。“看”,就是看视频,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观看学习视频,如《辉煌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平语近人》等优秀纪录片,强化国家认同,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写”,就是写体会感悟,是对“讲、读、辩、行、看”各阶段的再教育,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强化、自我提升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完成任务比喻为“过河”,而把完成任务的方法喻为过河的“桥”或“船。”“讲、读、辩、行、看、写”的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掌握、成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
五、学为人师:提升学生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高校理论社团的生成是由指导老师精深的职业素养所形成的。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理念,努力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积极践行者。
作为高校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要真信。最根本的来说,就是要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只有指导老师真信,才能在指导理论社团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学生真信。其次,作为高校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要真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在以理论社团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有潜心问道、深入研究,做到真懂,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准、讲透,才能满足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要求。最后,作为高校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要真行。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指导实践,并且如何要求学生就如何要求自己,真正体现身正为范、行为世范,体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
总之,提升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性的因素较多,在此过程中应把握“以生为本”理念,遵循“三因三律三贴近”的(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20页)原则,实现“两个对接”的目标,倡导“六字口诀”的方法,秉持“学为人师”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高校理论社团建设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
[2]卢国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理论社团的时代责任[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版),2018(8)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