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毛爱华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革故鼎新,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当代以武术独特的魅力感染和作用于当代武术爱好者和学习者,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相关学者指出,当前武术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较为传统,使得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形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爱上武术课的悖论,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与热情。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7种教育模式之一的“运动教育模式”(SEM)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Daryl Siedentop教授所创立,该模式是基于“游戏理论”(Play Theory)思想建立起来的,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性、情意以及终生体育观的形成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相关研究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研究历史丰厚,在国内研究很有局限,尤其是在武术方面鲜有问津,因此本研究旨在检验“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发挥的实用价值。
研究对象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武术公共选修课中实验的效果。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和检索大量体育期刊中有关“运动教育模式”、高校武术公选课发展和武术教育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并加以逻辑进行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多位体育教学专家,高校武术教师等交流、探讨,结合学校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于高校武术体育教学开展的现状、该模式在教学过程的可行性以及武术教育改革的展望制定访谈大纲,确定本实验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
1.2.3 实验法 实验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2016级武术公选课中选取两个班级A班、B班,任选一个班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班。将“运动教育模式”运用到实验班教学当中,另外一个班级即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授课时间共18周,每周均有2个学时合计36学时,教学内容为三路长拳,授课形式为室外体育课。选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实验班根据运动教育模式要求,使用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照班采用传统技能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对与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保持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场地、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任用同一位具有资质的武术授课教师,在学期结束后分析两组同学的平时表现与特点,对比出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对两个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实验班实施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运动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的一大亮点。“运动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了“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的教学方法。这3种教学方法法的结合,使得教学课堂形式更加多样,组织更加灵活,气氛更加活跃。(1)“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直接指导的方法即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演示以及指导的学习方法。直接指导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是立足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直观地把所有学习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新授课的运动季前期使用的。(2)“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分组学习的方法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将学生以固定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同时小组内部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小组氛围民主融洽,
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并且为了计划的完成共同努力。(3)“伙伴学习”的教学方法。运动季是由比赛作为主线贯穿下来的,各种比赛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而“伙伴学习”法运用是在中期分组学习后,学生对于教授内容的接受情况也各有不同,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对于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进行帮扶,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增进团队内部的凝聚力。
1.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运用《运动情景动机量表》对实验对象进行测量,从内部动机,鉴别原则,外化原则和缺乏动机4个维度考量,了解实验前后学生在运动动机、心理健康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实验班被试为47人,对照班被试为43人,测评分数全部有效;本研究在实验前后共发放问卷 180 份,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回收率 100%,有效率100%。
1.2.5 数理统计法 以本论文调查掌握的资料,对实验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心理测试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用SPSS 21.0、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比分析实验中2个组别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本文提供有价值且可靠翔实数据以便研究。
由表 1、表2可知,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的均值(M)、标准差(SD)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和P值。关于身体素质指标,速度素质(P=0.993>0.05)、柔韧素质(P=0.079>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不具有差异;关于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指标,内部动机(P=0.969>0.05)、鉴别原则(P=0.054>0.05)、外化原则(P=0.245>0.05)缺乏动机(P=0.599>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不具有差异。表明,在实验实施前,2组学生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水平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在实验实施前,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总体水平是处于同一高度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是符合实验实施基本前提的。
2.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运动教育模式实施后再次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由表3可知,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两个项目测试结果的均值(M)、标准差(SD)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和P值,其中左右正踢腿指标(P=0.000<0.05)呈现出差异非常显著,竖叉指标(P=0.030<0.05)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通过对均值的比较发现,差异主要表现为实验班速度素质、柔韧素质2方面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班。说明了通过实验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关于身体素质指标上呈现出显著性
表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对照表
表2 实验前学生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指标测试对照表
差异,实验班在左右正踢腿、竖叉项目上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对照班在项目上的改进较小。综合原因分析认为:首先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转移至学生,随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的时长加大,学生获得的练习频次增多是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以分组练习和游戏性质的比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增,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效率大大加强,最后结合武术这一项目特点,学生养成了武术锻炼的习惯,学生更乐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武术锻炼,这是身体素质改善的主要原因。
2.2.2 实验后学生技术水平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由表 4可知,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技术评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技术评价测试两个项目测试结果的均值(M)、标准差(SD)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和 P 值,无论是动作质量评判(P=0.000<0.05)还是整体演练水平(P=0.000<0.05)差异都非常显著,说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技术评价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三路长拳的技术学习反馈上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实验班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分组学习法”和“伙伴学习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优势,由于实验班在整个赛季中都是由比赛为主线贯穿,各个小组为了能够获得排名的上升而形成合力,小组内部利用伙伴学习法相互纠正,在套路动作学习上更加细致,经过小组内部的磨合和排练,在动作质量方面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班。此外,小组内部同学各司其职,通过集体的智慧进行编排阵型,掌握节奏使动作整齐划一,动作刚劲有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动作质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是对于武术几乎零基础的学生,学生对于武术套路学习的内容有限,所以相比较而言得分普遍不突出。
2.2.3 实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由表 5可知,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心理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心理素质评价测试4个项目测试结果的均值(M)、标准差(SD)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和P值,其中内部动机(P=0.000<0.05)、鉴别原则(P=0.000<0.05)和缺乏动机(P=0.000<0.05)3个维度差异都非常显著,而在外化原则(P=0.677>0.05)维度上表现出不显著。实验说明了,在关于《运动情景动机量表》的4个维度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有3个维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关于外化原则没有显示出差异性。综合分析认为,关于内部动机涉及自身的积极行为,由于参与而产生的满足。“运动教育模式”的引入给参与者焕然一新的感觉,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会因为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乐于参与。反观对照班的课堂显得不具有生气,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因而实验班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与对照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此同时,个体具有鉴别调节时,个体的行为才具有选择性,参与者才会把行为看成具有很高的价值。“运动教育模式”评价的多样性影响了实验班学生的鉴别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担当,明确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丰富了个人的知识,提高了个人的组织能力。在实验教学后,学生更明白自己选择的价值与意义。因而在鉴别原则上实验班与对照班会有明显差异;外化原则指的是:尽管个体不愿意去做,但是他们还是可能选择完成这种行为。由于外化原则与参与者的思维定式有关,很难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因而在外化原则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不过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外化原则平均数高于对照组到实验后外化原则平均数小于对照组,也能看出实验组参与的自主性有所改善;缺乏动机是指个体没有对自身的行为和潜在结果的认识、缺少竞争意识或者认为行为没有意义的状态,实验班表现得更良好得益于教师指导法、合作学习法、伙伴学习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是让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学生要主动参与、思考和动手和团队小组成员之间要积极地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指正,通过多样化的比赛,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减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因而在实验后关于缺乏动机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性显著。
表3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对照表
表4 实验后学生技术水平指标测试对照表
表5 实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指标测试对照表
3.1.1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速度、柔韧性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上肢、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素质影响不大。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也有影响,但整体效果没有“运动教育模式”明显。选取有关身体素质指标项目较少,仍需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3.1.2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武术长拳套路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武术技术也有相当的效果,但是在动作质量评判和整体的演练水平上实验班与对照班依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得出“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武术基本技术和实战能力整体水平具有明显的效果。说明两种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运动技术的方式存在不同之处。
3.1.3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动机有非常好的作用。通过比赛、游戏和小组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身能力、健康意识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动机,从而培养运动文化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所以“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效果的,值得提倡。
3.2.1 在不同运动项目上的运用要理性思考,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武术是一项知名度较广、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学习受限制较小的运动项目。其次是学生最好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实践基础,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和比赛的功能。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的武术课程,促进教学和比赛的开展。
3.2.2 在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时提升课堂效率,利用大单元进行教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对该模式有着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学的效果将更加的明显。本研究的对象是河南师范大学2016级两个武术公共选修班,“运动教育模式”是否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学生适用,还需要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