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堂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川经济和社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四川是改革重要发源地,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企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近年来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区改革创新、天府新区建设创新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第一,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人民公社体制。1978年1月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废除了“政社合一”体制,随后在新都县、邛崃县进行了同样的改革试点。广汉、新都、邛崃的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1978年四川省工业系统选择了川棉一厂等6户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在商业系统,选择了成都人民商场等3户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扩大到40户。1986年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在自贡长征机床厂等20户企业率先进行。1993年川盐化、乐山电力等首批川股在交易所上市,到年底已有上市公司14户,居全国第三位。
第三,率先在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1992年,宜宾县在全县三分之二国有企业亏损的困境下,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国家转让产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负债持股经营”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的“宜宾模式”。随后宜宾经验扩大到射洪、金堂等县试点。
第四,率先进行“两个转变”改革探索试点。1996年,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部署,四川省在绵阳市进行了加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改革试点。按照“思想大解放、资产大重组、机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五,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实施城乡一体综合改革试点,2007年6月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的改革试验,为四川省全面实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第六,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深入推进。2015年8月,中央赋予四川重大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四川作为西部唯一省级“全创区”,勇闯改革“深水区”,力破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新申请专利数量逾13万件,同比增长约18%,总数居西部第1位。
第七,四川自由贸易区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2017年,四川自贸区成都区域全面启动了155项改革任务,重点推进了84项任务133个试验项目,形成“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等138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成都首创案例17个。中欧班列开行数稳居全国首位。2017年四川自贸区成都区域实现新增注册企业1.92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11家,注册资本达2950亿元。
第八,天府新区建设创新加快。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第5个国家级新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成都被赋予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天府新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17年四川天府新區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达2384.9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除以上改革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9个专项改革组,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的250多项改革任务。经过5年多推进深化改革,已完成了226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达到88.3%。《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的许多改革项目已经取得成效,一些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近年来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4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至3万亿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GDP总量达3698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GDP总量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和广东,居全国第6位;人均GDP达44651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38.7倍,年均增长9.8%。
(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7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分别是1978年的90倍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2—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1%,分别比GDP增速高0.4和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四川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2—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1年保持15%以上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1.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6.8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从2002年的29.1%提高至2012年的40%。2017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24.3亿元,是2001年的33.3倍。2001—2017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0%,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5%,三次产业结构是明显的“一二三”特征。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7.0∶29.6,呈现“二一三”特征,第二产业成为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199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37.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37.0∶37.6,实现了“三二一”结构转型。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1∶41.5∶38.4,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7.8%,比第三产业占比高9.6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38.7∶49.7,第一产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32.9个百分点。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清除地条钢,钢铁、煤炭行业结构性去产能取得新成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5.8%和4.3%降至2017年的2.0%和2.6%。企业负债率逐步下降,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4%,比2012年末下降4个百分点。出台税费减免、下调电价、直供气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工业企业利息支出从2012年的增长24.1%逐步回落至2017年的2.1%。短板投资力度加大,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比2012年增长1.2倍。
(六)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人口流动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1982年末常住人口726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4.1%。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聚集,城镇化步伐加快。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比1982年提高3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平均每年有近百万人由乡村转为城镇人口。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城镇居民节假日选择乡村休闲旅游成为热门,城乡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七)投资规模上台阶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3万亿元,达32097.3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是1978年的1428倍,年均增长20.5%。投资主体日渐多元。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为国有经济,1993年融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分别占全社会投资的62.4%、20.7%、10.8%和6.2%,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投资占比分别比1993年下降23.5和20.2个百分点,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占比分别提升14.4和29.3个百分点。
(八)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速铁路,处于蜀道难的状态。四川抢抓西部大开发等各种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修建普通公路铁路到全面建设高速公路铁路,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新通途,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2017年末,全省公路里程33万公里,比1996年末增加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820公里,实现了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建成通车,成都东客站成为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全国铁路六大枢纽客运站之一,2017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4832公里。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建设,将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从1978年的247亿吨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580.8亿吨公里。
(九)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進出口总额达4605.9亿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平行进口车销量已占全国15.7%。中欧班列国外端已连接16个节点城市,全面构筑成都至中亚及东盟的国际物流通道。长虹电器、安岳柠檬、温江花卉等川货走出去,与欧洲、南亚各产品走进来形成良性互动。作为西部唯一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235家,居西部第1位。
(十)社会事业发展普惠民生
全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普通高校从1978年末的28所增加到109所,在校生规模达150万人,是1978年的42倍。
科技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6.5万件,是1987年的295倍。有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127个、工程技术中心201个、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49个,拥有国家及省级高新区19个。
文化事业快速发展。2017年末,全省有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美术馆40个,文化站4578个,博物馆25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6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22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1978年的46.91%提升至2017年的97.4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38.60%提升至98.54%。
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大病统筹、分级诊疗、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2017年末,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0480个,是1978年的6.2倍;卫生机构床位数56.3万张,是1978年的4.1倍;医疗卫生人员71.7万人,是1978年的3.7倍。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回顾四川改革开放历程,对深化改革开放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生产力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农村改革初期,四川省率先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构了农村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分配机制调整,实行“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短缺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改革方面,我们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改革初期,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发展农产品集市贸易,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直接经验都是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进而后来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开放各类市场,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实行土地、矿产等基础性资源“招拍挂”等,都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做法,这些改革举措构筑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三,要始终把改革与发展密切结合。改革是促进發展的根本动力,又好又快发展是检验改革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始终坚持改革与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发展的要求为依据制定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四川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以改革求突破,以改革求发展的过程。
第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发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
第五,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四川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既有破除旧体制的复杂性,又有承受力较弱的特殊性。四川省改革实践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点到面,先重点突破,后整体推进,这样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和方式,既使改革保持了必要的力度、速度和连续性,又使改革不断适应社会承受能力,避免付出过高的改革成本。
第六,要始终坚持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四川的改革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合作是推动四川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川要有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把对外开放摆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更加深入的开放合作,抢占更多的发展先机,整合更多的发展资源,开拓更广的发展空间,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基本方略。
在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围绕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活力,推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打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围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了四川省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略和措施,确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描绘了美好蓝图,令人振奋。省委三次全会部署的实施,将进一步开创四川省改革开放发展新局面,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将迈向新台阶,人民群众生活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