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9-10-24 09:11林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大学生

林玲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所在。当前高校推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思路与国家顶层设计是基本一致的,但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将会制约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此,唯有正视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容乐观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出现14217篇相关文献资料。从1990年至今,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热度呈持续增长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相较于2012年之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热度有大幅增长(下图所示)。

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对当下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现实关照。但经过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关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研究既有“肯定不足、批判有余”的倾向,也有“现状描述较多,深入分析较少”的研究特征。因此,笔者试图结合既有文献研究和实证资料,辩证看待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探究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进一步促进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化与质量提升。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审视

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各类高校积极探索,开展教育实践。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审视当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可以说既有收获和成绩,也有困境和不足。

(一)取得的成绩

1.高校积极推进,初步形成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品牌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步较晚。但古语有云:“有志者事竟成。”自2014年《纲要》颁发以来,各地高校以《纲要》文件精神为依托,在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发挥学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14年5月,教育部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首次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选出10项“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5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活动特色展示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80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为教育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如下表所示)。这既是对近年来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肯定,也表明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初具品牌项目雏形,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项目统计序号 活动时间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获奖项目统计1 2014年5—12月 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光明日报》社 光明网、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1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5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活动特色展示项目2 2015年4—12月 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光明日报》社 光明日报教育部、光明网、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10项全国高校“禮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3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3 2016年5—12月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光明日报》社 光明日报教育部、光明网、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1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3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4 2017年6—12月 传承发展·自信担当——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光明日报社 光明日报教育部、光明网、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1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3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2.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基本认同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发展优势,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的方式逐渐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许多学者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已不容乐观。如学者程艳敏“曾在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认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不足其中的10%,有一般了解的占58%,既有了解同时也感兴趣的只占16%,认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用的则高达68%”[1]。然而,从近年来高校积极推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看,许多高校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以社团形式参与文化实践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对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有所改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比较认同,许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如学者陈永福[2]、程为民[3]等在实证调查研究中均得出相关结论,即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既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这表明近年来经过高校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同,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探讨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关于教育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谁教和谁学”的问题,即教育主体问题;二是“说了什么”的问题,即教育内容问题;三是“通过什么渠道”的问题,即教育方式问题;四是“取得了什么效果”的问题,即教育效果问题。联系当前高校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分析,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主体存在应付化现象,内化性不够

教育主体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是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活动主体,从广义上来说,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均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主导,由上而下在各级各类学校强劲推行。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固本培元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还必须要求教育者坚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求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在实际中,部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认识高度不够,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应付化”现象。

首先表现为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战略思考和清晰定位,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象征性的形式在场”,缺少实质性举措。其次表现为部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再次是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浅薄。据调查,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之类传统文化书籍,选择经常在图书馆借阅的只占13.9%,爱不释手的只占1.9%,两者合计占比竟然不足16%,多数人偶尔在书店翻阅,甚至还有对此类书籍敬而远之和深恶痛绝的[4]。这表明尽管当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基本认同,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将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育内容概括化,针对性不强

教育内容就是教育者按照既定教学目标通过教育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信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领域。但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效融入当前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见》中尚无可操作性建议。反观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大致体现为课程和非课程两个模块。但这两个模块内容都存在一定的概括化倾向,对大学生学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针对性不强。

首先是在课程模块,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之中。目前,高校开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和其他相关选修课。但从教材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因其课程目标的专指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盖带有断面化特点;《中国文化概论》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宏观、综合的梳理和把握[5],其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知识。因此,其内容缺乏深度,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不匹配;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选编的文学和历史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范围相对狭窄,有文学和历史代替文化、部分代替整体之嫌。

其次是在非课程模块,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之中,如各种课外活动、比赛、社会实践等等。虽然“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内容涉及面较广,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体验,但由于活动焦点集聚在群体性教育,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不够,对个体文化行为养成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意趣的产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教育方式单一化,创新性不足

教育方式是教育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受教育者,实现教育目标。目前,高校普遍推行“一主多辅”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即以面向全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为主,以课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采风与实践等多渠道的传统文化教育为辅[6]。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辅助渠道中,按照活动性质划分,课外活动包括高校主办的活动和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然而,学校举办的活动多以讲座、比赛、节目汇演等方式进行,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学生社团因缺少学校和教师的支持,活动缺乏意识形态引导性和可持续传承路径,实际效果不明晰。

在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中,传统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最多的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缺点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授受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违背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习得规律。大学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学习并内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产生情感倾向、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循环反复过程。而传统课堂依赖重复说教,不但容易引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抵抗心理,也难以引导大学生真正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倾向,并以身作则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4.教育效果模糊化,可评价性不高

教育效果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产生的实际效果。只有有效衡量实际效果,才能改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然而,从当前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来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师资、教材、相关机制等方面已采取一些措施,唯有衡量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尚不明确,导致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缺乏导向性评价标准,教育效果模糊化,可评价性不强。

在高校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由于衡量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位,一方面,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表现出责任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明等特征,实际教育效果难以有效考核;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缺乏正确导向,部分高校以开设相关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多少为教育效果衡量标准,以“量”变代替“质”变,忽略所设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与《纲要》文件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呈现出一幅异化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景状。因此,建构一套科学可行又有操作性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三、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文化断层与高等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也有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薄弱的原因。重要的是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和功利价值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正视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追根溯源,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一)历史的文化断层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我国从历史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给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很大影响。从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旧立新,可以说我国近现代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波三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7]但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更多地否定或排斥传统文化,未能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造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断层。

这种历史层面的文化断层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高等教育普遍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轻视或忽视大学生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尽管近些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历史上的文化断层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依旧影响当前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制约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基础薄弱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南针”。由于受到时代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重“破”不重“立”,始终未摆脱对传统文化批判有余、传承不足的境地[8]。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亲和力、感召力、竞争力有下降之势。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我國新时代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新举措。

然而,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主要依托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尚未形成关于文化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造成当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缺乏学科理论和独立学科研究方法支撑。一是由于缺乏独立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指导,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犹如“无头苍蝇”,盲目跟风,追求热点,教育质量上难以取得突破性提升。二是由于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独立学科的专业知识训练,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教学方法。由于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有限,难以保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水平。

(三)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相对主义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活动实践,加深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大学生自主自觉将其内化为个体价值理念,最终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行为。但时下随着以西方文化霸权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汹涌而来,发达国家以“普世价值”推销民主、自由、人权,消解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不可小觑的冲击。

如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社会个体普遍陷入了既拥有中西方文化的某些优点又被二者相去甚远的价值观撕裂的困境,成为一个边缘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也无法在任何一方找到文化归属感。”[9]这种价值相对主义同样也表现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身上。一方面,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深知自己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又忽视或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正是这种观念上的矛盾冲突造成教育主体产生“被拖拽感”,难以客观辩证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积极主动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四)高等教育实践普遍受到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渗透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动。目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境重重,难以实现综合效益,与当前高等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这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分别体现在高校人才服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在人才服务层面,高校注重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和规模扩张,忽视人才培养规律,片面追求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在科学研究层面,高校注重自然科学研究,在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忽视或轻视人文科学研究。在社会服务层面,高校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层面,高校沿袭传统式知识传授模式,忽视高等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责任担当。正是受到功利化价值取向渗透,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陷入功利主义窠臼,出现实践偏误。

四、结束语

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固本”“铸魂”“打底色”的系统工程,直接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也关乎我们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如何改善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质是当前相关政府部门和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程艳敏.浅谈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探索,2014(6):30—31.

[2]陈永福,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2):120—123.

[3]程为民,等.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

[4]马学春.文化安全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6):264—268.

[5]郭海军,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1—184.

[6]聂翔雁,等.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3):275—27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4.

[8]李先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65—68.

[9]张云,等.师范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6):178—181.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