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陕西人民和陕西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 5年2月来陕视察时,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为陕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重要指示批示,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全力脱贫攻坚让群众生活更自尊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上下促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7.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40%下降到3.18%。2017年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8年2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省贫困县数量减少近一半。尤为可喜的是,革命圣地延安实现了全市所有贫困县率先摘帽,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2018年底,全省还有29个贫困县、1921个贫困村、33.79万户77.55万贫困人口,2019年计划实现剩余所有贫困县和贫困村退出,56.5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环境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渭河被称为陕西的“母亲河”。东西纵穿陕西腹心地带——关中平原,滋养着八百里秦川。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防洪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2011年,陕西省启动实施了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经过沿渭各市县和水利部门近5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已经建成渭河全线63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支流入渭口堤防交通桥54座、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15万亩。渭河下游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加固工程全面完成,5条南山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统筹实施加高培厚堤防、水量调度、绿化洽污等重大工程,渭河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针对大气污染排放届高不下的严峻形势,陕西开展了史上力度最大的保卫蓝天行动。2013年以来,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空气质量考核办法及其细则》《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等一系列政策、标准、行动方案。省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强力治污降霾回应群众的关切。近年来,全省大气质量逐渐向好,让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
陕西全省对于秦岭这座“中华父亲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陆空”立体化的全方位保护。2018年至今,陕西先后召开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制定出台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整改工作方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专项行动方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等,通过拆除违建、植树复绿、建立国家植物园、保护野生动物等行动,一个生态优美、文化深厚、风景如画的大秦岭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带一路”使陕西走到中国对外开放前沿
东有长安,西有罗马。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率领汉朝使团离开长安西进,开辟出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访哈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陕西再次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走到中国第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
“长安号”奔驰在新亚欧大陆桥上
2013年11月28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从西安发车,驶往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这是中国铁路史上首次向国外发送国际整车货运班列。
2016年3月20日17时15分,伴随着一声声汽笛长鸣,在中哈有关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满载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采购的2000吨油脂的“长安号”,从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车站缓缓驶向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向“西安港”进发。这结束了“长安号”一直以出口为主的状态,开启了“长安号”的首次回城之路。是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陕西与中亚地区铁路贸易首次实现“有来有往”,陕西正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
2018年全年,“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共开行1235列,成为丝路经济带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西咸—体展宏圈
西咸经济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也是一项浩大繁难的工程。从签订协议书到实施规划纲要,两市经多年努力,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百亿元以上企业纷纷落地,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2017年1月由西安市代管。现在西咸新区已经成为引领大关中城镇群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按照“现代田园城市”核心理念建设。通过在西安、咸阳主城核心区外建设城市组团,构建大都市“核心区+城市组团+外围组团”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分区组团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生态田园新都市。西咸新区以“大开大合”模式,构建了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津西新城、泾河新城等五大组团,形成既有开阔的田园风光,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的广阔空间延伸,又具有高度复合的城市功能,要素密集、功能综合、空间有序的现代城市。
陕西自贸区担当新一轮对外开放。排头兵”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安市揭牌,涵盖三个片区——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杨凌示范区片区。三个片区均沿新亚欧大陆桥设立,自东向西呈串珠式分布。
陕西自贸区以国家战略为崇高使命,根据国家改革开放总体部署,确立的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陕西自贸区以先行先试为己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担当起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排头兵”。
陕西历史上曾是海纳百川的开放中心,而今陜西自贸区再次汇聚全球目光,通过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生成的强劲动力,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崛起,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西成高铁正式开通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早上兵马俑下午大熊猫”也不再是异想天开。西成高铁也是首条实现4G信号全覆盖的山区高铁。西成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西部高铁网络,重庆、成都、西安三城之间的铁路行程被缩短到1至5小时。至此,“西部黄金三角”从概念走向现实,中国西部由此迈入“城市集群”发展新阶段。
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
2017年陕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06.39亿元、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08 1 0元和10265元、增长8.3%和9.2%。又一次迈上了新台阶。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复并同意《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中国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随着近年来国家战略不断聚焦西安,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2017年多项指标创新高。继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和郑州之后.西安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首位城市,西安市统筹安排,以“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为抓手,从六个方面发力,全力建好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2018年5月4日,西安获批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飞向蓝天,陕西按下了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快进键”。“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雏形已现。
持续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越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省备案博物馆达到314家,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具有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盛典。认真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工作,弘扬红色文化,努力让每一孔窑洞、每一件历史实物都“开口说话”,去年延安、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干部群众分别达到901.8万人次、89.7万人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主题活动,涌现出一批“时代楷模”“三秦楷模”。做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曲”等品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旅游博览会,发起成立“丝绸之路考古联盟”,举办“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周等活动,从陕西来了解中国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朋友的其识。另外,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陕西举办,会徽和吉祥物9月初已经发布,我们有信心为全国人民奉献一届精彩的体育盛会。
“三个经济”建设成为陕西发展新引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即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这是陕西立足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谋划新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是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五新”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彰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我国对外开放前沿、亚欧大陆桥重要枢纽、八省毗邻中心区位优势,加速扩大开放的现实路径。
到2020年的近期发展目标主要有:国际国内重要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对外开放门户平台更加完善,资源要素流动配置更加高效,“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取得明显。
远期目标是:通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构建内陆改茧开放新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高质量发展。
回望70年风雨历程,陕西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落后地区,不断加快发展,逐步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大道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物资短缺、商品供应不足到丰衣足食、消费需求不断满足……70年峥嵘岁月,陕西谱写了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