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前辙可蹈,全省干部群众凭借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联产责任制带来农村大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农村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全面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9年1月。陕西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生产队的计酬形式,除定额记分、按时记分加评议外,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这被简称为“联产到组”责任制,即生产队对作业组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的办法(“四固定”是固定地段、劳动、牲口和农具)。1980年2月,省上召开棉田责任制座谈会,省农委负责同志力主在棉花作业中推行联产到劳责任制。从1981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双包到户”(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逐步推广到全省农村。
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因此,推行责任制的过程,也是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就全省当时的情况而言,大体上每一个地市都有一两个县认识问题比较快,敢于走到前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亿斤,比1980年增长35.2%,年平均增长7.9%;全省农业总产值75.6亿元,比1980年增长53.3%,年平均增长11.3%;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2元,比1980年增长85.7%,年平均增长16.7%,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
中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在威阳诞生
1978年春天,古城咸阳这片丰腴土地瞬间变成了建设工地。又是“车辚辚,马萧萧”,又是“尘埃不见咸阳桥”。整日整夜,汽锤敲打着钢桩。
是什么插入了这一片被历史称为“九州膏腴”之地?或者说,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从今将长些什么?要说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的步履吻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就从破土动工之时起,千名贤才便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咸阳,云集到这个两千年前秦孝公向下发布“求贤令”的地方。人们仍然沿用“会战”一词称呼最初的建设。一种富民强国的急切愿望,一种与命运抢夺的饱满激情,使在土屋、帐篷里啃馒头、吃咸菜、喝白开水的第一代建設者们爆发出难以计量的精神张力。直到现在,新一代的彩虹人还在不断地咀嚼着那些难忘的日子,从中汲取新的营养。
1982年12月3日。四年1500多天,从建设到投产,第一只彩虹显像管诞生了。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配套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历史。1983年,该厂生产了96万只优质产品,做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受到国家和陕西省的嘉奖。
一项彪炳史册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做出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从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5月17日,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彭真给中央写报告,提出了关于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三个方案,其中第三个方案是县级以上地方人大都设立常委会。
邓小平同志审阅了这个报告,并批示:“我赞成第三个方案。”“县级以上地方设立常委会,是一个重大改革。”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七部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这标志着我国在健全法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历了重大挫折后走上逐步发展完善的道路。
1979年12月23日至29日,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西安举行。会议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79年12月29日成立。会议以后,全省各市、县、区人大相继设立了常委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地方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彪炳史册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举。
国宝朱鹮在洋县发现作为地球上古老的鸟类之一,朱鹦曾经分布广泛。在人类发展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人口膨胀、森林破坏、战争和狩猎,朱鹦相继在其主要分布国家消失。中国还有朱鹦吗?当时,整个世界将目光聚焦到了广袤的中国。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还有14个省份可以见到朱鹦。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便没有了朱鹦的消息。1978年9月,国务院指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考察组,在中国境内寻觅朱鹦。此后,考察组在朱鹦曾经生活过的十多个省区广泛寻觅,行程5万公里,却一无所获。
1981年4月,考察组第三次来到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根据朱鹦活动的生态规律,考察组在县城周边、汉江平坝、丘陵地区细细寻觅,每到一个村,就借放电影的机会把朱鹦的幻灯片放给当地村民看,发动群众协助寻找,并承诺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就奖励100元。
1981年5月23日,考察组来到了金家河,很幸运地听到了朱鹦的叫声,又惊喜地发现了朱鹮飞过的身影,苦寻三年的朱鹦终于被找到了。随后,考察组又来到与金家河地貌极其相似的姚家沟,经过一周的仔细寻找核实,正式向上级报告并对外公布,中国找到了“失踪17年”的朱鹮。在洋县已发现的7只野生朱鹦,被定名为“秦岭一号朱鹦群体”。
陕西首届西洽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那时,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解放思想,以其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稳妥有序地引进了资金和技术。
相较之下,陕西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也相对保守。除“一五”期间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帮助建设的部分重点工程外,基本没有引入外资和对外投资,全省经济长期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运行。
在学习贯彻中央有关对陕西工作重要指示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开放、大胆引进的原则,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引进和经济协作工作的指示》,并在国家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范围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为了振兴陕西经济,让世界了解陕西,吸引更多人来陕投资,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办陕西省第一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1984年12月1日,陕西省第一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西安举办,“陕西省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同步开幕,会期10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时任陕西省省长李庆伟等领导同志和海内外嘉宾共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对这次洽谈会,中外媒体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在中国内陆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洽谈会是一种首创,它把中国对外开放的势头引向了富有潜力的腹地,为中国进一步利用外资参与开发整个大西北提供了新的窗口和前景。
神府特大煤田发现轰动世界
1982年12月26日,《陕西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激动人心的特大新闻:“榆林地区发现一个特大煤田,储量达八百七十多亿吨,相当于渭北煤田探明储量的十四倍。”12月28日,《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做了同样的报道。这条消息一下子震惊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引起国际上发达国家一些大财团、公司及政府的极大兴趣,美国宇宙油轮公司、国际工程公司、埃索公司、尼尔逊公司和花旗银行,英国的温培公司,法国兴业银行的代表纷至沓来,表示愿意在神府煤田的开发上与我国进行合作。
1986年6月3日,国务院召开了关于研究加快发展煤炭工业的会议,决定神府煤田由前期准备转入立即开发,由华能公司所属精煤公司负责开发经营,地方上予以支持。从此,神府煤田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
运七飞机成为国内航线最大机群
1986年4月29日,运七飞机正式投入客运首航仪式在安徽合肥骆岗机场举行。10时10分,46名旅客和部分新闻工作者乘坐B-3460号运七飞机从骆岗机场起飞,11时17分飞抵上海虹桥机场,下午返回合肥。从此,国产飞机正式在国内航线投入客运飞行,打破了进口飞机一统天下的局面。5年之后,运七飞机成为国内航线最大的机群,为中国民用航空发展作出了贡献。
运七飞机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桨支线运输机,1970年12月25日首飞成功。1980年完成涡桨5甲1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补充静力试验工作也顺利完成。1982年4月,在天津张贵庄机场组织了运七单发起降试飞,验证了运七作为民用飞机应具备的飞行可靠性。
榆林治沙创造世界奇迹
在全球荒漠化迅速扩大的时候,陕西榆林地区的沙漠却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在缩小。这一变化表明,榆林人民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人进沙退的时代已经开始。
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覆盖全区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到1998年底,沙区林草保存面积达到146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8%上升为38.9%,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不少绝迹多年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又在沙区重新出现。与20世紀50年代相比,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减少7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倍。
世界注意到榆林的这一历史性变化。1992年8月,“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与会的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观榆林治沙后赞为奇迹,认为从这里看到了荒漠化逆转的希望和前景。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率项目官员卡尔波马顿在考察公约执行条件时,评价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西电撑起中国电子工业的脊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之一,中国最早并驾齐驱的两所国防工业重点军校——“哈军工”、“西军电”之一,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毛泽东主席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伴随着中国革命走过了曲折的风雨历程。为打破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首创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众多学科和专业,撑起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脊梁,在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绚丽篇童,为民族电子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医药企业——扬森公司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是以比利时人保罗·杨森博士的名字命名的。杨森博士是很多新药的发明人,他的追求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他对中国怀有好感,常说:“如果我发明的新药不能提供给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使用,那将是莫大的遗憾。”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汉江制药厂就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一些新药的生产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办法,建立了一个符合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的化学制药车间。陕西汉江制药厂后改制为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陕西省医药总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和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一起,同杨森制药公司谈判,决定在西安建立中外合资的现代化制药企业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85年10月22日成立。总投资29亿元人民币。保罗·杨森博士亲临西安参加了公司的奠基仪式。
西安开启了北出口
1989年12月27日,被誉为“开启了西安北出口”的西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竣工。12月30日,在西安市张家堡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领导为通车剪彩。
这条早在1979年就提出建设规划的一级公路,经过不断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终于建成通车了。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这条“开启了西安北大门”的公路,结束了西北没有高级公路的历史。以其独特的设计、优良的质量,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其翔实而周密的招标文件被列为世界银行亚太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招标范本。
西临高速首开陕西高速公路发展先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始皇兵马俑备受中外游客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几乎所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把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列为访问中国的重要议程。但西安通往临潼的公路却是各种车辆混合行驶,车流量大幅度超负荷,造成道路拥挤,车速缓慢,严重滞后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于是,中国西部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全长23.888公里,是国道310线的一部分,1986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1990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西临高速公路连接了古城西安与闻名中外的秦兵马俑、唐华清池等名胜古迹,是世界瞩目的旅游热线。
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科技兴陕,教育奠基”的发展战略。随后,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6日,国务院以国发(1991)12号文件批准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26个新技术产业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立足资源优势,锁定“高新”产业,实行专业化聚集、园区化承载,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的四大主导产业。
西高新优先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下一代汽车、能源装备和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网络空间安全和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构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布局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兴、酷派、比亚迪、三星、华为等企业纷纷在西高新持续发力,将助推陕西打造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
近30年来,西高新逐渐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之城,成为具有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要素、一流绩效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按周总理遗愿建成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是落实周恩来总理指示的一项重要任务。1973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碑林博物馆)时,当面指示陕西省革委会主任李瑞山说:“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窄小,在适当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后来,他还指示:“陕西需要新建一个博物馆,馆址可选在大雁塔附近。”
为了落实周恩来总理这一指示精神,1986年11月2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奠基典礼隆重举行,该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因为该馆是由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的,所以将其名称确定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舍设计工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里程。
全省首个“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国务院同意每个省、市、自治区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这个精神,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市在北郊设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9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成立,1993年10月开工建设。
按照“高点定位、全面提高、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效实施了涵盖招商引资、产业促进、项目建设、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等的改革开放举措,帮助企业“解难题”,支持产业“强实力”,促进工业“保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
邓小平决策建设西安威阳国际机场
1991年12月10日,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西安航空港咸阳机场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和通航仪式。从这一天起,各地飞往西安的航班不再降落西关老机场,西安老机场正式退役。
新落成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依托西安,不仅是通往中国西部的重要门户,更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区域的中心枢纽,是中国主要的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也是民航总局规划的七个大型枢纽机场之一。
2018年12月31日,随着最后一架航班安全降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来了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460万人次。全国机场排名争先进位由第八位升至第七位,飞出了追赶超越加速度。
火车开到宝塔山
1992年8月1日,上午8时,盛大的西延铁路通车典礼在延安火车站隆重举行。与此同时,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火车站也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
西延铁路全长334公里,南起陇海铁路的新丰镇编组站,向北跨越渭河,在张桥与西(安)侯(马)铁路接轨,共线一个区间后。由钟家村車站分轨,沿洛河河谷逆水北上至九燕山,达到全线最高点;然后顺延河支流坡降至延安市城区客站,穿越宝塔山隧道,最终达到延安北——阳山站。
西延铁路的建成,对于改善陕西省境内交通运输状况,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火车通到延安,为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瞻仰革命圣地、拜谒黄帝始祖、领略黄土风情文化、游览名胜古迹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一只股票“陕解放”亮相证券市场
1993年8月9日上午9点30分,随着证券交易所一声锣响,陕西省第一只股票“陕解放”(代码000516)正式挂牌上市交易。这是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的全国首批13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试点企业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到目前,陕西上市公司已达到53家。
西安进入副省级城市序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會主义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城市经济实力也随之不断增强。为了加快这些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
所谓计划单列,就是给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部分大城市(不包括直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享受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而无需上缴省级财政。
当时,国家制定的“计划单列市”的标准是:具有雄厚的工商业基础和科技力量,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人口在100万以上,具有开放搞活的重要地位,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作用的特大城市。
1983年2月,国务院首先批准重庆市试行计划单列。到1986年底,全国有9个城市列为计划单列市: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广州、哈尔滨、西安和海南行政区。1994年2月25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文件(中编(1994)1号),同意西安为副省级城市。
“双万工程”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在礼泉县进行了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委会任职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于1996年2月26日做出了从全省省、地、县、乡四级党政机关,选派一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一万个村任职的重大战略部署,简称“双万工程”。
“双万工程”的实施,也有效地推动了各级党政机关和下派干部派出单位工作作风的转变。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开展了“下基层、住农户、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心连心”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在农村建立了工作联系点,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工作,抓点带面,发挥了很好的表率带动作用。涉农部门还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采取各种便民措施,主动登门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中国农科第—城杨凌
秦川八百里,上下五千年。
历史不会忘记:杨凌,曾是四千年前尧和舜时中国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是中国农业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不会忘记: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在杨凌创办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府一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杨凌建成一个农业大学与科研院所齐备、科技人才荟萃的农科城;历史更不会忘记: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欣然题词:“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贡献。”
延长石油在重组改制中成长为大型企业龙头
陕北地区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重要战略连续区,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开采秩序混乱、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省政府最终将其改制重组为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全国拥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仅有的四家企业之一,使陕北石油工业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发展的新格局。
陕西首先用上了陕北天然气
1997年6月29日,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陕甘宁气田的第一条外输管线——靖西天然气管道建成了。通气点火仪式分别在西安、延安、铜川、咸阳隆重举行。省委、省政府向指挥部和优秀施工单位颁布了嘉奖令,并再次肯定:靖西管道工程胜利竣工是贯彻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扭住大事,狠抓落实”的结果,是抢抓机遇。打破常规,奋勇拼搏的一堂生动具体的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