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红 张艳芳
摘 要:职业院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差异较大,如何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是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难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第二课堂学分替代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建立与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完善第二课堂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搭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通的桥梁,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第二课堂;学分替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65-04
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在激发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1]。针对第二课堂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学体系不完善、活动管理不规范、育人效果不理想的状况,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以第二课堂学分替代作为突破口,搭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互通的桥梁,促进了两者有机结合,增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吸引力和育人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目前,职业院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仅靠第一课堂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培养需求。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在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2]。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职业院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使得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二是指导教师对第二课堂育人地位缺乏全面认识,重视不够,对第二课堂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第二课堂教育目标难以达成。三是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缺乏内在动力。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未纳入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其活动业绩在当前教学评价中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不务正业”,是“耽误时间”。有的院校虽然实施了第二课堂学分制,但通常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自选动作”又回归为“规定动作”,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综上,第二课堂存在的诸多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在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从而建立起第一和第二课堂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主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知、自省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领域和优势智力[3]。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在当前职业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个体差异大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对如何开展教育教学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教师应当认识每个学生的智力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在教学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特殊才能的巨大潜力。
第二课堂学分替代,汲取了多元智能理论精髓,旨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允许学生将自己擅长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领域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如图1中的A3或B3),按照相应规则替代第一课堂相关课程学分或提升课程绩点,让学生除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方案(如图1a))外,还能有更多的个性化成长方案选择(如图1b)、c)等),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第二课堂活动中找到和发挥优势智能,扬长避短,增强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内在动力,实现多元发展、多元成才。同时,通过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通机制建设,实现两者有机衔接。
三、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项目体系与运行机制
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应该以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配套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和管理规划。
(一)构建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
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应与第一课堂紧密对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需求,满足学生充分发挥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心理特点等方面的需要。基于以上原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三年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構建了如图2所示的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该体系分人文素质活动学分和专业活动学分两大类,内容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等5个学分模块。
1.人文素质活动学分。人文素质活动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等3个学分模块,其内容设置主要对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其中,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分模块包括党校团校组织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学分模块包括各种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主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学分模块包括各类文体活动竞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旨在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强化学生的人格塑造,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2.专业活动学分。专业活动包括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等2个学分模块,其活动项目设置主要对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适用大二、大三学生。其中,专业技能培训学分模块涵盖专业技能达标、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技能竞赛三个层次,分别面向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技能成长需要。该模块的专业技能达标项目专门针对部分学困生设置,鼓励和吸引学困生通过一些基础项目实践,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相应学分;而专业技能提升项目、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则主要面向有一定专业技能特长的学生,让学生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证或技能竞赛。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学分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活动及相关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修分需要,自主选择第二课堂各模块的活动项目或课程,并可根据相关规则,将修得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活动学分替代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将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学分替代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学分。
(二)建立与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从组织上保障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实施。学校组织成立学分认定(替代)专家组和学分认定(替代)工作组,承担第二课堂活动审批考察、指导协调、成果考评、学分认定及替代实施等工作。学分认定(替代)专家组由教务处分管负责人、活动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构成,负责会商确定学分认定及替代结果;学分认定(替代)工作组由教务处和各专业二级学院办公室构成,负责组织学生学分替代的申请、材料的核实、学分替代结果的公布、核准等事项。
2.制定配套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与替代管理。学校制定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办法》,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或课程的设置与申报、形式与内容、实施与管理、指导教师配置、考核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性、规范性,有效减少学生参与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出台《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办法》《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替代实施细则》等文件,对纳入到学分项目体系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为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及替代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对学分认定及替代相关程序进行规范。为确保学分替代的科学性,还需要各专业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学分替代的课程范围,并对学分替代的比例上限做出规定,如替代总学分原则上不得超过主修专业毕业学分数的20%,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
3.建立健全第二课堂保障机制,从教学资源上确保第二课堂学分的“含金量”。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前提是要确保第二课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要建立健全第二课堂保障机制,在人员配置、场所建设、设备购置、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切实提高活动质量,确保第二课堂学分的“含金量”。学校应当紧密结合第二课堂学分项目体系,分类组建第二课堂导师团队,同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指导,并确保第二课堂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开展科技创新、专业技能训练等类型的活动,资金投入较大,学校应当为这些活动划拨专项经费,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通过挖掘、整合实习实训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分专业按项目组建多个开放性工作室,为开展高质量的第二课堂项目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搭建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第二课堂的相关数据和成绩,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公开公正提供技术支撑。
(三)构建以评价和调控为主导的第二课堂质量监控体系
1.制定完善第二课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实施质量监控的依据[4]。对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的项目课程,要制定完善第二课堂各学分项目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要求、评价与考核方法、学习成果要求等。第二课堂各学分项目相比第一课堂对应课程而言,只是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其質量标准不应降低。第二课堂质量标准既要有活动项目实施结果的标准要求,也要有活动准备、实施过程的标准要求,既要有教师教学的标准要求,也要有学生学习的标准要求。
2.建立多样化监控渠道。第二课堂具有时间零散、地点分散、类别多样化等特点,这给教学质量监控带来很大障碍。学校需拓展监控渠道,除学校专门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机构外,应将参与活动的学生纳入第二课堂的监控主体中来。例如,可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通过学生收集各类活动项目或课程的意见,随时掌握第二课堂项目或课程的运行状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可通过第二课堂网上论坛、活动问卷调查、教学反馈信箱等途径,获取第二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督导检查。
3.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其考核评价的多元性。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和活动指导教师,还应吸纳学生(包括在学的和毕业生)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价,以便于检验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或课程的可学习性、实用性等,促进第二课堂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鞭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构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双重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对学生第二课堂日常学习过程的约束和激励。
四、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实践效果与理性反思
(一)实践效果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3月启动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相关工作。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加强活动项目体系、师资及教学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以及学生本身发展多样性需要。活动小组和学生社团由原来的30余个发展到现在的90 多个,其中各类课外科技项目组和专业技能训练小组达40余个,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率达到95%以上,大多数学生都参加了两个以上的二课活动。学习风气有了根本性好转,沉迷于游戏、整天混日子的学生明显减少,一些原本没信心学下去的学生,现在通过选择自己擅长的第二课堂项目课程,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得相应学分而顺利毕业,成长为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四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学生职业资格取证率均在96%以上,其中获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有近30%;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36人次,省级奖励218人次;学生就业率逐年提升,2014—201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1.5%、93%、94.7%、95.5%。
(二)理性反思
1.凸显学生个性发展,不能放松人才培养共性要求。第二课堂学分替代,最大的特点是凸显个性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味强调个性而放松共性要求的倾向明显存在,如一些学生片面强调个人兴趣,将专业实践项目任意替代自己不感兴趣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学校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必须要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和共性要求,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专业學习方案或路径,充分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分析和厘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科学设计各专业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学分替代的原则和范围,绝不能放松或降低对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第二课堂学分替代,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和管理者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有时对学生放任自流,使第二课堂学分替代效果打了折扣。例如,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有的学生仅仅为了学分而学习,选课避难就轻,重量不重质,虽然学生学分修满了,但真正的学习质量还是下降了;有的学生一味跟风,盲目选择活动项目或课程,最后拿不到学分或不能进行学分替代,从而对第二课堂的兴趣也逐渐下降。这些情况都与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根本出发点是相悖的。实施第二课堂学分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弱化,还应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要加强第二课堂学分替代的宣传和引导,既要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也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学生仅为学分而参加活动的功利心态;在第二课堂选课初期,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能够选择到合适自己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活动项目;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按照教学活动计划规范实施,加强教学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控,切实提高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让第二课堂学分真正成为社会各方高度认可的“硬通货”。
第二课堂学分替代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下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延伸了人才培养的柔性和弹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二课堂学分替代是个新事物,实践时间还不长,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做到学分设计科学、认定规范、替代精准,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88—190.
[2]孙伟仁,徐珉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2(7):104—106.
[3][美]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14.
[4]贾广余,毛有虎.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