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新工科”大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

2019-10-24 09:39张小钢张连成赵文强张睿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

张小钢 张连成 赵文强 张睿

摘要: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更是发展“新工科”必须重视的大背景。“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通过对目前工科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分析,指出了全球胜任力是“新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结合“内外圈模型”,分析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全球胜任力;素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001-03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主导的世界格局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事务中参与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国际化要求的提高。作為工业体系在教育领域中的映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对此做出响应。“新工科”作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1],全球胜任力作为“新工科”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一、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性

胜任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 Clelland提出,被广泛理解为“带来或产生出色或有效业绩的个人的潜在特征”。经典的胜任力理论将胜任力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动机七个方面。[2]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全球胜任力,是指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的互动能力。尽管全球胜任力的表述并不统一,但它都指一个人的一种素质特征,并与教育的国际化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所必需的,也是“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所必需的。

在我国,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只是大学在国际化战略中的一部分内容,甚至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很少提及,因为高校的国际化“仍然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以及社会环境”。[3]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社会联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其发展必须国际化,其人才培养必然全球化。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态度,能够在全球领域内胜任相关工作。因此,工科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就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而言,认识全球胜任力的各个要素、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美国里海大学的威廉姆·亨特(William D. Hunter)博士建构了一套“全球胜任力”指标模型,包括知识、技能和经历、态度3个维度的17个指标。[4]美国全球卓越领导力公司(Global Leadership Excellence)在亨特的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全球胜任力的“内外圈模型”。该模型在胜任力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将全球胜任力分为自我意识、个人品质、价值观和跨文化能力等4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下面将根据该模型分析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自我意识层面,我国工科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有待提升。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自我意识层隐藏在冰山的最底层。在全球胜任力模型的最内层是自我意识层。从理论层面来讲,自我意识是最难挖掘的;从现实层面来讲,我国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意识不强。从内部因素来说,我国工科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从外部因素来说,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对自我认知的激发不够,不能够让大学生做出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进行及时准确的自我调节。从认知角度,如果没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挖掘,学生很难在自我意识层面认识到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对国际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主观能动性,我国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缺乏对国际文化的主动学习,他们宁愿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学习和课外工程实践。

2.在品质层面,我国工科大学生缺乏开放、文化包容、冒险等特质。我国工科大学生对于全球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不到位,尤其在实践方面,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绝大多数工科大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外国的文化,所以对国外文化了解不多,存在一定的偏见。更多的学生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国外文化的包容度不够,这就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用开放的心态尊重各国差异性文化。我国工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冒险性,多数工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都较为保守,对于冒险性的活动基本是避而远之。

3.在价值观层面,我国工科大学生缺乏全球化思维和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工科大学生缺乏全球化思维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增强,思想意识领域的国际互动性增强,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层次和角度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5]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去经历、感受、体悟。工科大学生的交流阅历不够,尤其是赴外交流或者与不同国别的教师和学生交流不多,缺乏全球化思维的锻炼。我国目前缺乏国际化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国际化素质教育的外籍教师队伍比较缺乏。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外籍教师的比例也较低,国际课程体系较为单一,且课程多为选修课,导致工科大学生对世界历史、世界地理或世界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不到位。

4.在跨文化能力层面,我国工科大学生缺乏持续学习能力和技能。全球胜任力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加强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而我国工科大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待提高。我国工科大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需要加强,在协商谈判、口头报告、公众演讲等方面都缺乏锻炼。工科大学生处于大学阶段,视域较窄,能用世界眼光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我国部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在合作、组织、管理和领导力等方面也需要提升。

三、新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途径

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而言,全球胜任力提升的基础实际上是对世界实质性的理解。通过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使工科大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并逐步关注世界的运行方式,继而使其拥有全球胜任力。以下将从四个维度对当前国内工科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途径提出四点建议。

1.实现自我认知,加强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加强工科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首先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既要全面了解自我,把握自己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明确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观察社会。第二,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控,结合个人情况分析,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接纳自我,承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通过自身和外界对自己的肯定,进而产生积极的动力。

要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来提高工科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要能够及时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能够随时保持头脑清晰、态度冷静。高校应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帮助大学生实现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的目标。

2.加强开放思维,推进工科学生多层次品质的培养。开放新思维的培养应加强在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的双重提升。从校园物质环境方面,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先进的设备是培养工科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必要物质条件。从校园人际环境方面来看,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形势的讲座、座谈和沙龙等活动,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视野进行引导和强化,加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

要着力加强学生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内外的异同点,尊重差异性,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外国文化,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歧视抗拒;要丰富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加强自主学习的思考;要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通过规范的制度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创新,建立适应开放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各部门的相互协调能力,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工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3.拓展交流平台,提升工科学生的全球意识,使其具有历史视角。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需要与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交流合作,这就需要工科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加深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包括对多样性和全球化的理解,以求达到共同目标。从学校角度来说,要继续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向国内学生提供修读学位、联合培养、海外实习、工程参观、学术交流、文化交流营等海外交流机会。营造浓厚的校园国际化氛围,增加学生与多元文化接触的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进行互动,在国际化活动的实际参与中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从学生角度来看,要让学生将整个地球视为一个系统,多掌握世界历史知识,让自己对各地区的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对当前具有全球时代特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探索,来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能力。

4.发挥高校主渠道作用,提升工科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跨文化能力以及跨文化合作能力是全球化时代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而后以迅猛发展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6]在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下,工科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明确跨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入,以保持在交流和发展中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健全跨文化课程体系。强化语言教学的文化性和应用性,完善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多语种学习。加强英语或者双语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保证每位学生至少具备《华盛顿体系》中某一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中所认可的指标。同时,开设国际主题的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路。最后,注重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要充分重视本国和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跨文化知识储备,努力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用自身力量影响工科大学生。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依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并非只是让学生了解国际文化、树立国际意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所以高校要将作为个人素质特征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当中,不断提升“新工科”大学生的国际化基礎和全球化视野。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王懿,刘卫东.基于胜任力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析[J].价值工程,2012,(28):250-251.

[3]黄岑,柳伟,Carl G.Amrhein,Britta Baron.建设成功的国际型大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8-49.

[4]滕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怎么看怎么办[J].上海教育,2016,(29):48-51.

[5]武立勋,冯蓉.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23-126.

[6]王鲜萍.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思考[J].天府新论,2009,(2):154-156.

Global Competence:An Essential Asse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3E

ZHANG Xiao-gang,ZHANG Lian-cheng,ZHAO Wen-qiang,ZHANG Rui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world and reality universities have to confront.In a global context,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ompetenc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s demanded for domestic higher education.By review of the capabilitie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global competence is found to be an essential asse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problems in global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re examined based on Global Competence Model.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t both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to foster open-mindedness,diversity attentiveness and accountability in engineering students,strengthen cross-cultural cooperation skills from a glob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global competenc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global competence;quality features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