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玫
【摘 要】本文论述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开发与建设,认为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缺乏现成教材、缺乏跨学科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力量、该课程未被广泛认识和重视等方面的困难,提出开发和建设应用美学课程的措施:制定教学大纲,申请将美学课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专业选修课;整合全校美学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团队,鼓励美学教师将应用美学作为科研领域;通过人文素质拓展类课程,开设应用美学课程。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应用美学 课程开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52-03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实社会对将高深理论转为实践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尤为需要。而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基于这样的契机,近十年来,我国将原来的专科院校或升格或合并,新建了一大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北部湾大学便是其中之一。
应用美学是美学与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型学科领域,兼具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特点。因此,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为己任的美学课程,从传统的单一封闭的课程体系向多元开放的交叉类应用型课程体系转变,是目前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美学课程的改革方向所在。
一、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
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需求,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美学学科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应用技术转型,为应用美学课程开发奠定了现实基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出现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加上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得到发展,一批高等专科院校升格或者多所院校合并,新建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地方性和应用性,致力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地方性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培养对象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体系的社会性、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等特点,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地观察和获取知识及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北部湾大学位于广西钦州市,突出“服务地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地方性、国际性、海洋性”办学特色,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和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在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下,为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教育发展的需求看,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美学课程的教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符合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程开设也应注重实用性。因此,以北部湾大学作为试点建设应用美学课程体系,对于全国同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发,都具有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应用美学学科新领域的不断开辟,为应用美学课程开发奠定了学科基础。从当今应用美学学科发展情况看,美学与多学科交叉并向跨学科领域拓展,既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驱使,也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结果,应用美学学科的出现正是美学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具体表现。当前,伴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美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门类化、多样化,各种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的应用美学遍地开花。美学在具体部门艺术中的应用,产生了影视美学、音乐美学、书画美学、舞蹈美学、文艺美学等;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应用,产生了生活美学、餐饮美学、服饰美学、建筑美学、城市美学、旅游美学等;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科技美学、医学美学、地质美学、海洋美学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新闻美学、传媒美学、网络美学等;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政治美学、经济美学、行政美学,等等。美学的触角伸长到了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各个角落,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美学显示出其顽强的统摄力、辐射力、渗透力。各应用美学学科领域的开发和拓展,为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大专院校应用美学课程的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地方各高校现成的文理专业丰富,为应用美学课程开发奠定了专业基础。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文科和理科专业丰富,为应用美学课程开发奠定了专业基础。以北部湾大学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综合性大学,专业文理兼备,为开设与各专业紧密相关的应用美学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可开设环境美学(主要针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主要针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作为全校公共課和素质教育课开设)、地质美学(主要针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等可开设海洋美学(主要针对海洋科学专业、轮机工程专业、航海技术等专业学生开设)、科技美学(主要针对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专业学生开设)。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可开设科技美学、网络美学等。在经济管理学院可开设经济美学(由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选修)、旅游美学和餐饮美学(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人文学院可开设秘书美学(主要针对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学生开设)、政治美学(供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学生选修);现代传媒美学(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传媒与策划专业学生开设);网络美学(主要针对新闻学、传媒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全校学生选修);新闻美学(主要针对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东方美学(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选);中国美学(可由汉语言文学、对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选修);西方美学(可由汉语言文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生活美学(可由人文学院学生选修,也可由全校学生选修);实用美学(可由人文学院学生选修,也可由全校学生选修)音乐美学(为音乐学本科专业音乐,如教育方向、演奏方向、演唱方向、学前音乐教育方向学生开设);舞蹈美学(为音乐学本科专业舞蹈方向学生开设);播音主持美学(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开设)。陶瓷与设计学院可开设绘画美学(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开设);设计美学(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广告美学(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方向学生开设);艺术美学(针对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其他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同样也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开设应用美学课程。
二、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地方应该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的课程开发,不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美学学科在高校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也需要不断关注,而美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的人文学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美学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铸造完美人格等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应用型大学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视学生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尤其在理工科专业中,人文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的开设极少,更不用说美学课程。
目前,传统美学课程在高等学校属于边缘化的冷门课程,原因有三:一是美学理论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教师教法单一,课堂枯燥无味;二是美学理论缺乏实践性,缺乏对当前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三是美学理论缺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这导致学生对美学的现实价值和应用价值产生怀疑,学生普遍认为美学理论离现实生活太远、与本专业没有关联,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应用美学从美学的视角审视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优越性体现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既体现人文精神,又体现科学精神;既具特色性,又具普适性;既避免了传统美学课程脱离现实、枯燥抽象的弱点,又克服了传统美学原理与学生专业关联性不大的缺点。应用美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既可以解救美学在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又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重要途径。
(二)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为美学学科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出路,是高校美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从学科发展的需求来看,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体现了美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美学从形而上的纯理论思辨走向形而下的生活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抽象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但并不意味着美学是一门脱离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倘若失去现实价值和应用价值,那么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失去了存在意义。当前,日常生活日趋审美化,而美学却因为自身的研究局限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和介入,导致美学学科日益边缘化。而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则充分体现了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色,将高深的美学理论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既是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和应用的有效方式,也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笔者努力尝试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些应用美学公选课,比如海洋美学、影视美学、网络美学等,供全校学生选修,选修的学生大多为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笔者也努力尝试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开设一些特色的应用美学课程,比如与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开设旅游美学、与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结合开设秘书美学、与新闻学专业结合开设新闻美学等,这些课程也一致获得学生的好评。可见,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美学课程改革方向所在,是美学在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三)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为高校教师科研领域的开拓提供新的思路。从科研成果推广的需求看,通过课程开设与课程教学的方式,使应用美学的学科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普及,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是鼓励美学教师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参与科研的有效方式。总之,美学应用学科的发展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出路;美学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美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改革和发展的出路;应用美学的开发与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师科研领域开拓的新思路。
三、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
当前,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美学课程开发的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主要表现如下:
(一)许多应用美学领域空白,缺乏现成的教材资源。许多应用美学新兴领域尚未开发,比如政治美学、行政美学、网络美学、海洋美学等,导致新兴的应用美学课程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这在无疑之中增加了美学教师开课的难度。当前所能开设的应用美学课程,大多是有了现成教材的课程,比如旅游美学、设计美学、新闻美学等,而没有现成教材的课程数量较少。
(二)跨学科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匮乏。应用美学课程的讲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跨学科专业素质,这导致能从事应用美学教学的师资匮乏。应用美学与传统的美学不同,前者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因而美学教师仅具备深厚的美学专业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讲授网络美学课程,教师需要具备美学、艺术学、传播学、网络科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开设海洋美学课程,教师需要具备美学、海洋科学、海洋社会学、海洋人类学、海洋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些应用美学学科跨越文理科的界限,比如科技美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哲学、艺术等文科知识,还要熟悉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知识。所谓隔行如隔山,这对应用美学授课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应用美学课程较为前沿,在高校中未被广泛认识和重视。与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应用美学为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非美学专业人士大多对其不甚了解,并未认识到其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导致其在高校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
四、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美学课程开发的路径
以北部湾大学为例,当前开发和建设应用美学课程的方式主要如下。
(一)制定各应用美学课程教学大纲,申请将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美学教师可以建议将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应用美学类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这是应用美学课程开设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育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各学院每个学期的开课依据。北部湾大学各二级学院在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之时,会在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参与指导,充分考虑、反复论证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契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合理化课程学分分布。作为美学教师,可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充分论证应用美学作为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将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应用美学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选修课,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自主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经努力,在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美学”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将“网络美学”设为专业选修课;在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新闻专业将“新闻美学”列入设为专业任选课;在201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专业将“秘书美学”设为专业任选课程。
(二)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師自主开拓各应用美学领域,并通过开设全校公共选课的方式建设应用美学课程。整合全校美学师资力量,成立应用美学教学团队,鼓励教师以某个应用美学领域作为科研方向,积累科研成果,并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的申请,开设应用美学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了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素质,也为了给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供出路,北部湾大学教务处鼓励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积极申请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供全校各专业学生自由选修,这类课程一般为32课时,设置2学分。当前,湾大的美学教学团队通过申请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海洋美学”“网络美学”“影视美学”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课,在选课的学生中,既有海洋类、轮机工程类、食品化工类、数计物电类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也有经管类、艺术类、中文类专业的文科学生。其中,笔者所开设的“网络美学”和“海洋美学”这两门应用美学课程,在全国高校范围走在前沿。该课程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笔者的特色科研领域,笔者还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促成了将科研用于教学,又以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
(三)通过人文素质拓展类课程,开设应用美学课程。为了拓展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设置一些人文素质拓展类的实践性课程供学生选修。这类课程短小精悍,一般为8到16课时,突出应用性和特色性,授课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和科研领域灵活自主安排。通过这条路径,目前笔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餐饮美学的应用美学课程。当前,虽然已在一些专业开设了应用美学课程,但数量不多,未能形成将美学基本理论渗透及应用到各学科的应用美学课程体系,可待挖掘和建设的空间极大。
【参考文献】
[1]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0
[2]邓波,银建军.钦州学院办学定位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美育及其实现路径研究”(16JDSZ1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 玫(1980— ),广西北流人,哲学硕士,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美学、海洋美学。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