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陈艳丽 陈珍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心肌梗死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36~81岁,平均(53.8±4.5)岁;观察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37岁~80岁,平均(53.2±4.8)岁。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技术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含24h心电监护、药物治疗及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等。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法: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病情,以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主,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结合病情资料及文献资料查询,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②疼痛护理。给予患者持续性的监护、氧气支持,确保患者血氧浓度处于正常水平,降低因缺氧造成致痛物质产生[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患者疼痛感比较剧烈,为降低患者疼痛感,可通过让患者多休息来缓解,如果无法缓解,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镇痛。如果患者伴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症状,遵医嘱可给予镇静类药物使用;患者如果出现头昏、气促、心悸等症状,则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避免引起心律失常。③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由于该病致死率较高,所以患者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虑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患者情绪过于激动,波动过大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并且对治疗效果也会带来不利影响[2]。所以,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轻松愉快的对话方式让患者逐渐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对护理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给予鼓励和关怀,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治疗效果的提升。④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极有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出血是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便血、呕血及潜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要密切进行观察,同时注意患者口腔黏膜是否有出血症状,做好口腔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级别,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在疼痛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用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为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循证护理在医学发展中也得到发展与应用。该护理模式应用中,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查询,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护理工作盲目性降低,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方法更加有效。本组研究中,通过循证护理小组的建立,在对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疏导,改善了患者负性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治疗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升;疼痛护理应用,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感,患者治疗期间耐受性更好,降低了因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发症护理的应用,有效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促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两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