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457000)张颖颖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取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甲、乙组,每组53例。甲组:男32例,21例女;年龄17~75岁,平均(46.7±4.8)岁;乙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18~77岁,平均(47.1±4.9)岁。研究入选对象均为手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精神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不接受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护理,乙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手术室麻醉护理,护理措施如下:(1)麻醉前护理:①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确定手术方式,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②对麻醉后及手术过程中易出现的麻醉不良事件进行预判,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③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及麻醉方法、注意事项和手术成功案例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动作要轻柔、快速,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2)麻醉期间护理干预:检查、核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其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确保合理使用麻醉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状况,对受压部位进行保护,并做好保暖工作。(3)麻醉后护理:叮嘱患者家属术后使患者保持平卧状态,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后的完全苏醒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状况,并积极防治各种麻醉并发症。
附表 两组患者麻醉后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比较(n,)
附表 两组患者麻醉后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比较(n,)
组别 例数 完全苏醒时间(min)住院时间(d)甲组 53 54.3±6.9 9.6±1.3乙组 53 45.4±5.8 6.7±0.9 t 7.19 13.35 P 0.00 0.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满分100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70~85分为满意;高于85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与计量数据分别用n(%)和()表示,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麻醉后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乙组患者麻醉后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2%(51/53)明显高于甲组83.0%(44/53),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甲组中麻醉过浅、二次穿刺各2例,术中用药4例,乙组中仅2例术中用药干预,乙组患者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3.8%,2/53)明显低于甲组(15.1%,8/53),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5,P=0.046)。
手术室麻醉是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降低手术麻醉的风险性,对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麻醉护理干预,成为了当前临床治疗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麻醉护理干预的乙组患者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采取常规护理的甲组,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甲组。主要原因在于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强调从患者的生理、病史和并发症等方面易引发的麻醉不良事件进行干预,但对于患者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术后的不适症状等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干预,因而,整体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1]。而手术室麻醉护理干预可以在患者术前针对其具体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做好术前麻醉准备,对于隐私部位需暴露的患者,可先进行麻醉后采取手术治疗,以免患者紧张和疼痛不适,影响手术效果;术后至患者苏醒时,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结果,并向患者详细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术后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
总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手术室麻醉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麻醉后完全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