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450003)孙新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患病率约0.9%,住院率约占同期心血管病20%,其中80%左右住院患者年龄超过65岁[1]。目前,KAP理论已用于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但临床鲜少报道其在CHF中应用价值,本研究将KAP理论用于43例老年CHF患者,旨在探究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老年CHF患者86例。按照建档顺序分组,各43例。实验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70.55±4.67)岁;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1~81岁,平均(71.06±3.65)岁。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且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含生命体征监测、病房管理、出入院健康指导;在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KAP理论:①成立KAP干预小组:包含1名主任医师,3名护士,要求临床工作经验5年以上、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统一培训KAP理论相关知识,待其熟练掌握且通过考核后上岗;②知识指导:入院第2d,组织CHF专题讲座,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CHF专题讲座结束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CHF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及家属对CHF相关知识的印象;③建立信念:主动与CHF患者交流,倾听其主诉,适时予以安慰或鼓励,使其充分感受医务人员的温暖,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疾病;或引导患者往好的方面想象,进而改善心理状态;或开展CHF病友交流会,激发其行为改变信念,要求家属共同参与,起到指导、监督作用;④改善行为:待病情有所好转后,进行轻度自主活动;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忌食寒冷、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取量。
附表 两组ESCA评分比较(,分)
附表 两组ESCA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1个月后 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 4389.64±7.71 99.25±6.83 112.99±7.66对照组 4390.26±6.62 95.35±7.09 104.48±7.83 t 0.400 2.597 5.094 P 0.690 0.011 0.000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选用我院自行设计《CHF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问卷从CHF治疗、症状、病因等方面评估,百分制,90分及以上为掌握良好;71~89分为掌握一般;70分以下为未掌握。掌握率=(掌握一般+掌握良好)/各组例数×100%。②两组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自护能力。选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判定,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越低自护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 通过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疾病知识掌握程度 实验组疾病知识程度掌握率为93.02%,包含18例掌握良好,22例掌握一般,3例未掌握;对照组为74.42%,包含13例掌握良好,19例掌握一般,11例未掌握。实验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 ESCA评分 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ESCA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附表。
KAP理论将人类行为分为知识获取、信念产生、行为形成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高春红等[2]学者将KAP理论用于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果发现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提高,自护能力增强。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给予43例老年CHF患者KAP理论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了KAP理论有效性及可行性。CHF患者大多治疗依从性差,加以出院后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错误认为症状消失就能自行停药,无需连续治疗,导致再住院率居高不下。鉴于上述情况,KAP理论通过知识讲座、现场答疑普及CHF疾病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使其意识自身需为健康状况作出努力,最终改善其不良行为,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此外,KAP理论在施护期间加强家庭支持系统,提供情感支持同时,消除其负性心理,减少负性心理对疾病的不良影响。
总之,KAP理论用于老年CHF患者,可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增强自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