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463000)王书平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16±13.38)岁。对照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3.05±13.42)岁。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创伤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处理》[1]中创伤性休克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受伤后24h内进行就诊;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存在精神异常,后期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不能较好配合护理及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包括:病情监测、临床抢救、手术准备等。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流程模式,具体如下:①评估伤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呼吸道是否畅通、心率、血压、神经状态、肢体活动等伤情进行评估,立刻制定急救方案,做好分工责任到人,提高救治效率。②动态监测病情。因患者受伤后病情易出现反复,因此应时刻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持续性动态监测,并对患者进行适当保暖措施,以保证患者体温的恒定,为后期手术治疗奠定基础。③术前准备。根据患者创伤情况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积极安抚患者家属,取得患者签字同意,保证手术及时顺利的进行,此外针对制定好的手术方案,护理人员及时准备手术相关医疗器械等,进而帮助患者完成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救治率。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②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③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家属护理满意度调差问卷对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其中该问卷得Cronbach’s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7,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5分,总分为100分,其中≥85分为非常满意;60≤分值<85分为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满意+较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成功救治率 对照组成功抢救患者共43例(82.69%),观察组成功抢救患者共50例(95.16%)。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对比()
附表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对比()
组别(n=52) 抢救时间(min) 术前准备时间(min) 住院治疗时间(d)对照组 64.73±14.26 17.83±2.75 25.16±7.26观察组 41.32±12.57 12.15±2.05 19.38±4.59 t 8.881 11.941 4.853 P<0.05 <0.05 <0.05
2.2 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 观察组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15%)较对照组(84.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比对照组低。表明急救护理流程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中具有较高效果,利于患者康复治疗。究其原因为急救护理流程模式中护理人员通过及时对患者伤情进行有效评估、判断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遵医嘱实施相关救治过程,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做得好相关急救准备等措施,急救程序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明确护理救治重点,做好救治分工工作,确保各环节责任到人,避免救治护理的盲目性,使临床救治过程中忙而不乱,提高急救护理效果[2]。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流程模式可有效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抢救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救治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