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301700)高书军
产后尿潴留主要是指产妇在生产后6h内受部分因素影响造成其排尿功能出现暂时性障碍,导致产妇尿液无法及时排除体外,膀胱内残余尿量超出100ml。产后尿潴留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会出现膀胱肿胀,并伴随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会对产后恢复产生较大影响[1]。我院对收治的13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采取了盆底肌锻炼,效果较优,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3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上述患者产后6~8h无法自解小便或产后2d自觉小便未能解尽,经过超声检查发现膀胱残留尿量超过100ml,排除存在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65)以及实验组(n=65)。对照组年龄为24~33岁,平均年龄为(27.11±3.72)岁,其中包括初产妇38例,经产妇27例;实验组年龄为23~34岁,平均年龄为(26.83±3.58)岁,其中包括初产妇40例,经产妇25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年龄、产次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康复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进行产后尿潴留相关知识指导,让患者对产后尿潴留有所认识,使其克服焦虑或恐惧心理。指导患者进行排尿训练,每隔2h协助患者排尿1次,并通过腹部热敷、留置导尿管等协助患者排尿。另外,可向患者讲解成功案例,以增强其康复信心。
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盆底肌锻炼。在进行盆底肌锻炼前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并讲解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及成功案例,使其保持情绪稳定。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让患者按照一定节奏进行吸气、呼气,并在吸气当中进行肛门收缩。吸气期间肛门及阴道收缩次数为3~4次,每次收紧时间不低于3s,再放松。连续进行15~30min,随着患者身体机能逐渐恢复,适当增加锻炼时间,2~3次/d。
1.3 疗效判定 有效:让患者自解小便,对残余尿量进行测定,若残余尿量≤50ml;或残余尿量为50~100ml,持续进行观察,指导患者再次自解小便,第二次自解小便后残余尿量≤50ml,即为有效。无效:自解小便后残余尿量≥100ml,视为无效[2]。总有效率=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81.54%,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附表。
产后尿潴留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产妇分娩期间,胎头可能会对膀胱产生压迫作用,造成膀胱黏膜水肿,导致膀胱肌出现不同程度麻痹,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尿痛、尿不尽、腹胀、产后体虚等,甚至会造成持续性的尿道括约肌功能不稳定以及压力性尿失禁,会引发产后尿潴留,影响到患者产后恢复及正常生活。因此临床需结合产后尿潴留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一定干预措施,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改善其病情。
附表 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n(%)]
本次研究当中,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盆底肌锻炼,从结果来看,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杜佩珊报道结果相近[3],说明对产后尿潴留患者实施盆底肌锻炼有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盆底肌锻炼实施前,责任护士会先向患者详细阐述相关知识以及成功案例,使其对产后尿潴留以及盆底肌锻炼有所了解,让其能够保持相对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能够让患者有意识且有节律地进行盆底肌收缩,可促进盆底肌张力恢复,有利于提升盆底肌的紧张度与收缩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能够改变盆底肌松弛状态,使其恢复排尿控制能力。与此同时,盆底肌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阴部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从而反射性地刺激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缩,进一步促进排尿。
综上所述,盆底肌锻炼有利于促进排尿,缓解产后尿潴留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