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夏京辉
胃穿孔是溃疡患者最为严重,也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休克等为临床症状,且该病病情发展较快,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可并发其他并发症,严重时导致其死亡[1]。腹腔镜手术是临床常用的微创术式之一,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胃穿孔治疗中,且取得良好疗效[2]。鉴于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求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胃穿孔患者102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1.65±5.03)岁;穿孔部位:胃体19例,胃窦部21例,胃小弯4例,胃大弯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59±5.05)岁;穿孔部位:胃体18例,胃窦部20例,胃小弯5例,胃大弯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术前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抑酸、胃肠减压及营养支持等常规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持续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头高脚低仰卧位,于右上腹正中部位做一长约6.5cm的横线切口,探查穿孔部位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将穿孔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后,使用7号可吸收线修补穿孔部位,修复后常规放置引流管,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手术切口,逐层缝合切口。
附表1 两组胃动力指标与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附表1 两组胃动力指标与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s)
胃动力指标(h) 手术相关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组别 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51) 26.57±8.41 85.26±12.47 227.64±50.21 62.24±15.21 7.23±1.17观察组(n=51) 13.06±5.14 63.28±11.25 90.14±30.26 72.03±16.41 5.01±1.03 t 9.789 9.346 16.750 3.125 10.17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附表2 术前、术后两组GAS水平对比( ±s,ng/L)
附表2 术前、术后两组GAS水平对比( ±s,ng/L)
组别 术前 术后24h 术后48h F P对照组(n=51) 37.29±7.41 39.65±10.03 45.62±10.87 29.547 0.000观察组(n=51) 37.32±7.43 47.26±10.21 59.65±12.47 43.271 0.000 t 0.020 3.797 6.057 P 0.984 0.000 0.000
1.2.2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麻醉方式及体位与对照组一致,麻醉起效后,于脐下缘做一切口,常规建立CO2气腹,维持腹压在12mmHg左右,置入腹腔镜,另于右锁骨中线下2cm处及左锁骨中线下5cm处各做一小切口,探查腹腔组织情况,冲洗腹腔后,清除腹腔残渣、积液,探求穿孔部位抠取少许组织进行活检,排除胃癌穿孔的可能性,随后腹腔镜下与穿孔边缘5cm处开始间断式缝合,结扎部分大网膜并将其固定于穿孔部位,腹腔镜下确认无漏液及出血后,冲洗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退出操作仪器,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胃动力指标(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24h、48h后采取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取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水平;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术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动力指标与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低,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胃泌素水平 两组术前GAS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48h G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其中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19.61%(10/51),其中腹腔感染4例、切口感染3例、肠梗阻3例,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胃穿孔是急诊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该病患病率逐渐增加[3]。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发病后其腹腔内有大量的胃肠液集聚,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胃肠液长时间停留可产生大量细菌,引起腹膜炎,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或死亡,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既往临床通常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临床虽可有效修补胃穿孔,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且术后恢复较慢,不利于其预后。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且该术式具有手术术野好、风险性小、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备受临床医患青睐[5]。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分析原因在于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下缝合切口难度较高,且对打结的力度要求更为精确,从而延长手术时间;②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动力指标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低,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切口较小,可显著减轻机体创伤,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且腹腔镜下手术视野较为清晰,可充分显露病灶区域,可及时、准确的将胃肠液清除,同时可减少对脏器的牵拉,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③观察组术后GAS水平较对照组高,由于开腹手术创伤性较大,可促进儿茶酚胺分泌,从而抑制GAS水平,引起肠道功能紊乱,且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可兴奋患者交感神经,从而抑制胃和小肠的运动,从而抑制GAS的分泌。而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可准确定位病灶组织位置,最大程度减少脏器的牵拉,从而减轻机体创伤性,降低对GAS含量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肠道功能[6]。
综上所述,相较于开腹修补术,胃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更优,可促进胃肠动力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