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中医院(452370)刘俊峰
1.1 一般治疗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84例慢性肛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42)。对照组女28例,男14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1.28±8.05)岁;观察组女27例,男1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53±8.17)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右侧卧位,骶管麻醉,肛缘处(截石位6点位)做一切口(3cm左右、放射状),将切口皮肤提起(组织钳),对皮下坚硬的纤维化组织进行锐性分离,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外括约肌皮下部(1cm),修剪创面,保证引流通畅。
1.2.2 观察组 给予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右侧卧位,骶管麻醉,肛缘处(截石位6点位)做一切口(2cm左右、放射状),确定括约肌间沟(食指插入肛门确定其位置),插入蚊式血管钳,对内括约肌进行钝性分离,将内括约肌下缘部分(宽约1.0cm,厚0.3~0.5cm)挑出至切口外,内括约肌下缘0.5cm处,以剪刀作3段切开(0.5cm),回纳内括约肌。修剪创面,保证引流通畅。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②手术指标。③并发症。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创面上皮坚实覆盖为治愈;创面肉芽组织色红、新鲜为有效;未达到上标准为无效。将有效、治愈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为90.48%、100.00%,对照组为88.10%、100.00%,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 手术指标 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
附表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愈合时间(d)观察组 42 30.19±6.74 25.42±7.24 10.38±2.09对照组 42 33.08±7.34 23.87±6.51 16.07±3.82 t 1.880 1.032 8.469 P 0.064 0.305 0.000
2.3 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肛窦炎2例,肛乳头炎3例,尿潴留1例,梭形溃疡3例,裂痔2例,发生率26.19%(11/42);观察组发生肛乳头炎1例,尿潴留1例,梭形溃疡1例,发生率7.14%(3/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肛裂发于肛管后正中线附近,临床研究认为,其本质为缺血性溃疡,可分为慢性、急性[1]。急性肛裂以保守治疗(外涂油膏、中药坐浴等)为主,慢性肛裂多需手术治疗。目前,慢性肛裂手术治疗,具有多种术式。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将肛裂溃疡面切除后,在肛缘(3或9点位)作切口,使括约肌松解,疗效尚可,但创面大、并发症多;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术组织损伤小、疼痛轻,但复发率较高。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对后位括约肌、病变组织进行选择性切断,使括约肌松解,解除便时肛门疼痛、便血、便秘等症状,为首选术式,但创面大、恢复慢,且易引起肛管闭合不全、肛门畸形、梭形溃疡等,影响患者生活。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以不可多切为指导原则,直视下进行操作,术野清晰,医师可对括约肌切断厚度进行准确掌握,同时进行节段式部分切开,有效防止正常组织过多损伤,缩小了创面,减少并发症发生[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两组手术方式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愈合时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5)。表明慢性肛裂患者采用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可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可知,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愈合,疗效显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