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长权
(1.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2.港口岩土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222;3.天津市港口岩土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222;4.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近百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边坡稳定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研究成果[1-7]。而对于含软黏土层的边坡,考虑土的灵敏性的稳定性分析则很少。实践证明,若对土的灵敏性重视不足,往往会对工程造成严重后果[8-10]。
某废料填埋坑的边坡工程,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边坡失稳,整个失稳过程历时约2 h。经调研,发现在边坡中部存在淤泥层,在开挖施工至该软弱层时,由坡底外漏面逐渐挤出,逐步向坡身延伸,至整个边坡失稳。滑坡体长约80 m,宽25 m。边坡失稳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停止坡底机械施工,并迅速撤离,坡顶设置防护标识,禁止通行,由于失稳边坡滑移缓慢,使现场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因此,并未发生设备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文详细介绍了边坡的失稳过程,分析了软黏土层对边坡稳定的影响,阐述了后期边坡处理过程的成败经验。
边坡土体主要为河相沉积物,表层5.5 m分布着强度较高的粉质黏土层,以下为淤泥层、粉质黏土层直至粉土层,未进行过任何地基的加固处理。
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淤泥层具有含水率高、强度极低、压缩性很高的特点。
表1 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设计开挖边坡坡比如图1所示,顶部和中部坡比1∶3.5,底部坡比为1∶4。淤泥软弱层在中部边坡内。
图1 设计边坡坡比Fig.1 Design slope dimensions
当边坡开挖至标高-3 m时,出现滑坡现象。+2.5 m平台坡顶地表分布着波纹状陡坎和坡台,底部边坡内有着明显的滑坡舌、滑坡鼓丘现象。失稳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失稳的边坡图Fig.2 View of slope failure
待边坡稳定后,进行了补充勘察,以判断滑动层位置。滑坡区和附近未滑坡区域进行原位十字板试验,沿滑坡断面设置3孔,S1、S2、S3分别位于滑坡舌区域、滑坡台区和坡顶未扰动区,并分别进行了重塑土强度试验。
十字板强度对比图如图3所示,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现场情况,初步评判的土体扰动断面分布图如图4所示。
图3 十字板强度对比图Fig.3 Contrast figure of field vane shear strength
图4 土体主要扰动区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main disturbances of soil
滑坡的土体扰动区主要处于淤泥层,标高-6~-2 m层厚位置,十字板强度发生明显降低,表明整个淤泥层基本都处于扰动状态,强度介于重塑土强度和原状土强度之间,更接近于重塑土强度。通过未扰动区S3孔的比较,可以看出S2孔和S3孔标高-2 m以上的十字板强度边坡失稳前后变化量很小,可以判定为未扰动区。
通过未扰动区S3孔原位十字板试验测得的淤泥的灵敏度系数大于3,失稳前位于边坡底部1台挖掘机水平理坡开挖,临时便道上多辆运土车往返运土,由于软黏土层的灵敏度系数较大,施工机械震动和开挖致使底部的淤泥受到扰动,使淤泥的强度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局部失稳至整个边坡渐进式失稳。在失稳初期,软弱淤泥层外漏面土体达到极限状态,开始侧向挤出,这一过程逐渐向淤泥层内部和上部土体传递,使失稳面和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滑坡前沿前移和隆起,坡顶逐渐平移和下沉,直至失稳滑坡重新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边坡逐渐趋于稳定,失稳慢慢终止。
根据基坑监测结果的反馈,边坡失稳前的水平位移征兆明显。土体侧向水平位移速率一般大于5 mm/d,甚至100 mm/d以上,致使测斜仪损坏无法继续测量,且地表多伴有裂缝出现,裂缝由小逐渐变大,范围逐渐扩展,直至边坡失稳,失稳过程主要表现为淤泥以上土层水平位移逐步加大,淤泥层为滑动层。
为研究边坡失稳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3D对此次失稳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为消除边界效应,模型长设定为200 m,宽度设定为20 m,高度设定为30 m。分步开挖边坡,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未开挖边坡整体模型示意图Fig.5 Model schematic diagram of unreinforced slope
对未经加固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具体计算结果见图6所示。
图6 未经加固边坡的圆弧滑动面形状Fig.6 Circular arc shape of unreinforced slope
由图6可知,第2次开挖将导致边坡的安全系数小于1,即发生失稳,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说明不采用工程措施的情况下开挖边坡是不安全的。
为防止边坡滑动,设计了3种备选工程措施,分别为自重排水固结法加固、抗滑桩加固和预留放坡肋法,以下分别对3种措施进行数值分析,以研究其可行性。
第1次开挖后,在开挖后平台处,插打塑料排水板,排水板间距0.8 m,三角形布置,深度8.8 m,范围为第一级边坡坡脚到第二级边坡坡脚,经过1个月的自重排水固结法加固后,土体的强度提高较小。
在第1次开挖边坡时,安全系数仍为1.141,达到稳定状态;第1次边坡开挖完成后,进行自重排水固结法加固,在第2次边坡开挖时,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6提高到0.785;在第3次边坡开挖时,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5提高至0.784。在第2次开挖和第3次开挖时,经过排水固结法加固后的边坡安全系数提高较小,仍小于1,因此边坡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以看出,卸载条件下,排水固结法加固提高边坡稳定性的能力有限,未能达到预想效果。
为研究经过抗滑桩加固后,开挖边坡时的稳定性。在第1次开挖后,于淤泥层中打入长18.5 m的抗滑桩进行分析,φ800 mm钢管刚性桩,间距2.4 m,工序同上,模型装配图见图7。
图7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模型装配图Fig.7 Model schematic diagram of reinforced slope by anti-slide pile
对经抗滑桩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第1次开挖边坡时,安全系数为1.141,达到稳定状态;第1次边坡开挖完成后,施打抗滑桩,在第2次边坡开挖时,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6提高到1.032;在第3次边坡开挖时,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5提高至1.029。可以看出,抗滑桩的确可以提高边坡稳定性。
为研究边坡经过预留放坡肋后,开挖边坡时的稳定性。在第1次开挖后,第2次和第3次边坡开挖时设置预留放坡肋,进行相应分析,工序同上,模型装配图见图8。
图8 预留放坡肋边坡模型装配图Fig.8 Model schematic diagram of reinforced slope by reserved sloping rid
对经预留放坡肋后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可以得到,在第1次边坡开挖时,安全系数为1.141,达到稳定状态;第2次开挖边坡时,设置预留放坡肋,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6提高到1.047;在第3次开挖边坡时,安全系数由原来的0.725提高至1.026。可以看出,预留放坡肋的确可以提高边坡稳定性。
综上所述,抗滑桩和预留放坡肋方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且均能达到预期效果。抗滑桩和预留放坡肋效果相似,考虑到抗滑桩的桩底嵌入深度较大,经济费用较高,所以预留放坡肋法应作为第二方案进行尝试,最后考虑抗滑桩加固方案。
在高程-1.5 m平台上,打设塑料排水板,进行自重排水固结,现场进行了30 m的试验验证施工,经过近20 d的固结,淤泥层的强度指标改善不明显。分析其原因,尽管淤泥为欠固结土,但-1.5 m平台存在近4 m多的卸荷,土体的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卸荷状态,排水固结缓慢,强度提高不明显,试验结果失败。说明卸荷状态时,不宜采用排水固结法进行淤泥的加固。
考虑木桩、竹排、钢板桩做抗滑桩,桩底要有足够的嵌入深度,由于经济费用相对较高,现场未做尝试,只作为后期备选方案。
在-1.5 m标高以下设置预留放坡肋,相邻放坡肋轴线间距为40 m,垂直开挖边线方向长度为10 m,三侧采取放坡,放坡比例为1∶4,侧面可依据现场地质条件调整,顶宽3 m。各施工区设置放坡肋完毕后,放坡肋之间区域按原有设计进行土方开挖及边坡修理。设置的放坡肋保留至放坡肋之间区域回填料填至现有放坡肋标高时,对现有放坡肋进行开挖、外运处理,开挖外运完毕后,立即回填填料。现场实施效果良好。如图9所示。
图9 预留放坡肋边坡断面图Fig.9 Profile of reserved sloping rid
本文对某软黏土边坡的失稳机制和处理措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失稳边坡中,扰动区主要为淤泥层,十字板强度发生明显降低,强度介于重塑土强度和原状土强度之间,更接近于重塑土强度。
2)卸荷状态时,不宜采用排水板自重固结法对淤泥进行加固。
3)开挖时,设置预留放坡肋,能够有效的提高边坡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