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净楼台 登高紫禁隈 明清宫廷的重阳节俗

2019-10-24 01:36
紫禁城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重阳节重阳菊花

董 进

农历九月九日,正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日二阳相重,又因「九」与「久」谐音,有象征长久的寓意,因此被古人视作嘉日。

自魏晋以来,重阳节逐渐形成登高、饮宴、佩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等节俗活动,历代相沿,无论在宫廷或民间都盛行不衰。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之得名,魏文帝曹丕曾在写给钟繇的书信里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三国魏】曹丕《魏文帝集·与钟繇书》)九是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为二阳相重,所以称作「重阳」或「重九」,又因为「九」与「久」谐音,有象征长久的寓意,故被古人视作嘉日,遂成为重阳节。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登高、饮宴、佩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等节俗活动,历代相沿,无论在宫廷或民间都盛行不衰。

居高远眺

《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认为这是「顺阳在上也」。仲夏(农历五月)为盛阳之时,害虫滋生,疾疫传播,俗谓之「恶月」,人们在此时登临高处,既可顺应阳气上升,又能躲避毒邪的侵害。而季秋(农历九月)为何也要登高,文献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是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内容未必可靠,但足以说明在南北朝之前,「登高饮酒」已成为重阳节的重要风俗,其最初的目的便是为了除祸免灾。《太平广记》引《襄阳记》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山……高处有三磴,即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所也。」望楚山作为「九日(重阳)」的宴赏之地而有灾山之名,亦可看出登高与辟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月时节,秋景宜人,登高很自然地成为赏景游玩的娱乐活动,辟灾的意义慢慢被淡化。唐代权德舆《酬九日》诗云:「重九共游娱,秋光景气殊。」唐代长安城内升平坊东北隅是汉乐游庙旧址,地势居京城之最高,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京城士女都到这里登赏祓禊。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居民则于重九日前往郊外登高,在仓王庙、愁台、梁王城、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明代重阳节时,皇帝主要在宫城外的万岁山、兔儿山或旋磨台登高。万岁山俗称煤山,位于紫禁城玄武门(神武门)外,是「大内之镇山」,山上五峰并峙,主峰之下是元代皇宫延春阁的基址。刘若愚《酌中志》载:「山上树木葱郁,神庙时鹤鹿成群,而呦呦之鸣与在阴之和,互相响答,闻于霄汉矣。山之上,土成磴道,每重阳日,圣驾至山顶坐,眺望颇远。」明代马汝骥还提到万岁山「其巅有石刻御座,两松覆之」。(《列朝诗集》)成化年间,又在万岁山上架设棕棚,以供皇帝登高时眺览景色之用,国子监贡生虎臣听说此事后,上疏极力谏止,明宪宗采纳了虎臣的意见,下令将棕棚拆除。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万岁山更名为景山。康熙皇帝曾在重阳登上景山,写下了《九日幸景山登高》诗:「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

兔儿山在西苑中,又名兔园山、小山子,山顶建有清虚殿,即皇帝重阳登临之所。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说:「西苑旧有太液池……西南有小山,亦建殿于其上,规制尤巧,元所筑也。」兔儿山系叠石而成,马汝骥《兔园山》诗序云:「穴山为洞,东西分径,盘纡而上,至平砌又分绕至巅。布甃皆陶埏云龙之象,砌上设数铜瓮,灌水注池,池前玉盆内作盘龙,昂首而起,激水从盆底一窍转出龙吻,分入小洞,由大明殿侧九曲注池中。」(《列朝诗集》)严嵩曾陪同明世宗游览兔儿山,见「叠石为峰,巉岩森耸」,听内官说:「元人载此石,自南至燕,每石一准粮若干,俗呼为『折粮石』,盖务极侈靡。」(《钤山堂集》)

旋磨台在兔儿山之南,一名旋坡台,俗称转马台,是人工建造的螺旋式高台,可沿坡道盘旋至顶,台之四周环绕深堑,有汉白玉石桥相通,御道上雕刻着团龙图案。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年)更名为仙台,万历年间在台上添筑方亭,称「迎仙亭」。

西苑的很多建筑到清初已逐渐荒废,但兔儿山与旋磨台至康熙时尚有遗迹可寻,雍、乾以后彻底毁弃,民间将这一带叫作「图样山」。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说他在虎坊桥的住宅内有「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自兔儿山者」,他因这块石头而自号「孤石老人」。

另外,在紫禁城御花园里还有一座用奇石堆成的假山——堆秀山,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拆去观花殿后在原址上垒筑而成,山前两侧也有类似兔儿山的石蟠龙喷泉,山顶盖方亭一座,名「御景亭」,这里是重阳节帝后妃嫔在宫中登高的地方。

清代皇帝经常住在宫外,选择的登高地点相对较多,如香山、玉泉山或各处皇家园林里的高台楼阁。容龄《清宫琐记》中记录了某年重阳节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登高的情景:

慈禧乘轿到园内供神的殿堂去拈香行礼,我们乘肩舆跟随。然后上排云殿登高,在排云殿上面吃烧饼夹烤肉,烤肉是用木炭和松树枝烤的,吃完后到山上各处游览。慈禧告诉我母亲说:「现在登高就是吃一点,以前老皇上登高时,总是找些翰林来作诗,现在我们没有人会作诗。」

不少清宫御制诗都提到了重阳登高之处,如乾隆皇帝作《重阳日香山静宜园即事》、嘉庆皇帝作《梯云山馆》《重阳日登海岳开襟即景成什》、道光皇帝作《重九日香山镜烟楼登高即景》等。

饮宴食糕

饮宴欢聚是重阳登高的主要活动之一,《太平广记》引《齐人月令》(即《四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故重阳聚宴又称登高会。南北朝时,重阳宴饮之风大盛,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宫中也举办御筵招待群臣,不仅有各种珍馐美味,还可以欣赏乐曲演奏和马术竞技,欢宴终日,热闹非常。南朝梁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正阳堂》诗描写了当时重阳宴的盛况:「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侧骑竞纷驰。鸣珂饰华眊,金袍映玉羁。膳羞殚海陆,和齐视秋宜。云飞雅琴奏,风起洞箫吹。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唐代每年重阳节都在曲江亭赐宴百官,君臣赋诗相庆,留下不少佳作。宋代重阳宴时,要赐给与宴官员戴花,南宋还有赏灯(菊灯)之宴,「略如元夕……或于清燕殿、缀金亭赏橙橘」。(周密《武林旧事》)

赛努奇人物画收藏趣味倾向的形成与赛努奇本人以及整个欧洲所具有的西方文化基因与背景密切相关,他们对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历史内容更感兴趣,收藏的趣味正是以“他者”的眼光来观照中国文化的结果。绘画在西方汉学家与收藏家的眼中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的窗口,满足他们对异域异质文化的向往与探求之心。就赛努奇所藏人物画所反映的趣味来看,其所体现的情节性和东方文化的内涵,正是西方以同构的方式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表现。

明代照例于重阳节赐文武群臣宴,赐宴地点明初多在奉天门(即后来的太和门)、华盖殿(即后来的中极殿)等处,明宪宗以后改在午门进行。据《大明会典》记载,永乐时期重阳宴的酒食为:「上卓(桌),按酒二般,糕二碟,小点心一碟,菜四色,汤一碗,酒三锺。中合卓,按酒二般,小点心一碟,糕二碟,菜四色,汤二碗,酒六锺。」明神宗还在重阳节赏赐辅臣「上尊、珍馔」,宫中则吃「迎霜麻辣兔」。秦徵兰《天启宫词》写道:「玉兔迎霜秋宴开,花城时伴暂徘徊。蕙兰香细莺声软,报道高家小姐来。」诗注中说,重阳前后,内官们设宴互相邀请,称为「迎霜宴」,席上必吃兔肉,名曰「迎霜兔」。

清代亦偶有重阳赐宴之举,如雍正四年九月九日,雍正皇帝召皇子、诸王和文武大臣至乾清宫,一同赋诗饮酒,之后「皇子、诸王及文武诸臣分东西两班序坐。作乐,进膳,赐食,演剧」。(《清世宗实录》)第二年重阳节,雍正皇帝又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赐诸王大臣宴,并赏给缎匹等物。

《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饵指的是用面粉做成的糕饼类食物,郑玄注《周礼·天官·笾人》「糗饵粉餈」云:「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餈。」蓬饵大概与后世用蓬子为面做成的蓬糕类似。唐代徐坚《初学记》引《玉烛宝典》:「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可见「蓬饵」等重阳糕点最早是为了秋季尝新而制作的食品,唐代称「麻葛糕」,宋代正式出现「重阳糕」之名,吴自牧《梦粱录》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重阳糕的种类非常丰富,按食材分有枣栗糕、面糕、黄米糕等,按糕上装饰分则有万象糕、狮蛮糕、食鹿糕等诸多名色。

明代称重阳糕为「花糕」,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北方多用面制作,大小如盆,其上铺枣有二三层之多。南方则有用米糕者,淮安府清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的重九蒸糕,用米粉做成两只小羊放在上面,取「重羊(阳)」的寓意。

宫中从九月初一起就吃花糕,重阳节当天还要赐百官食糕,故重阳宴又被称为「花糕宴」,明宣宗《重阳诗》序说:「重阳节届,霁景澄明,正乐太平时也,朕念尔群臣辅翼之功,理应同之,特赐花糕、菊酒,复制诗一章,以寓期勉之意。」史玄《旧京遗事》里还说:「京朝官……重阳赐食糕,一费可七百金。食时助以酒脯,取沾赉而毕。诸臣享会之后,长班以馂余纳寘筐篮,与其官长矜宠御路,自皇极门至长安街,马归洋洋,寻续不断。」

清代京城常见的重阳花糕主要有两种,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花糕上仍延续传统做法,剪五色彩旗作为标帜,市民争相购买,用以供奉家堂或馈赠亲友。苏州一带除了点缀枣栗的花糕外,还用面和酒曲,发成丰糕,撒上百果的碎粒,或在面里裹上肉馅,形状似骆驼蹄,都叫作重阳糕。花糕也是清宫重要的节令食品,每到重阳节前,由敬事房传内饽饽房制作花糕,做好的花糕被盛放在雕漆盒内,又用各色彩纸做成小旗,贴以金字,插在花糕上,用作奉先殿及佛堂的上供。夏仁虎《清宫词》曰:「秋来令节到重阳,敬事先传饽饽房。细点花糕填漆盒,彩旗金字插中央。」《清宫琐记》也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御膳房预备各种花糕上供,有菊花的、枣泥的、八宝的,及各式各样的饽饽。」

玩赏丛菊

菊花多在九月开放,有「九花(华)」之名,因而很早就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人们饮菊酒、赏菊花,还将重阳节称作菊花节、黄菊节。《西京杂记》介绍了用菊花酿酒的方法:「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更简单的做法是直接用菊花泛酒,即在酿好的酒中放入菊花浸泡,如《齐人月令》说:「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重阳饮菊酒的习俗一直到明清时期仍很流行,《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写西门庆重阳设宴,教人拿出一坛夏提刑送的菊花酒:「打开碧靛清,喷鼻香,未曾筛,先搀一瓶凉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筛出来醇厚好吃……每人都尝讫,极口称羡不已。」明代宫中在重阳节也要喝菊花酒,并冠以「菊花浆」的美称。

明代赏菊之风依然不衰,孔宪易《如梦录》:「至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各家俱蒸发面花糕,登高宴客,玩赏丛菊。」宫中至九月,御前进安菊花,有好事者将菊花累层摆放,环列于室内,堆成所谓的「花城」,《天启宫词》云:「绕室列菊花数十层,其座前者轾,后者轩,望之若山坡然。五色绚烂,回环无隙,名曰『花城』。」

清代京城人家在重阳节前就栽种菊花,大都采自丰台,品类繁多,尤以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等数种为最雅。茶馆酒肆也摆放菊花,并在各个街巷张贴市招,写上「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借此吸引顾客。富贵之家用数百盆菊花摆成花山,号「九花山子」,若是四面堆积则叫「九花塔」。宫里自然也要栽菊花,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说,九月初菊花渐渐含苞时,宫眷们每天前去修剪,慈禧太后也亲自参与,她特别爱惜这些菊花,不许旁人用热手去触碰,以免使叶子皱拢。慈禧还能在菊花尚未有花苞时,就说出花的颜色和品种,大家用竹条写下太后预测的花名和颜色,插在花盆里,等到花开时一一对照,结果慈禧每次都能猜对,从未出错。

吉服应节

明代重阳节期间,文武官员和宫眷、内臣们都需要穿着吉服。官员只在节日当天穿,宫中则自九月初四更换罗衣开始就穿上应节的吉服,即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明代服饰很注重季节元素的运用,四季花卉是最常见并最能体现季节特征的装饰图案——梅花或茶花象征冬季,牡丹象征春季,荷花象征夏季,菊花象征秋季。这些花卉图案既可以组合成「一年景」,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季节单独使用,如秋装面料就以菊花纹样为主。重阳节最重视菊花,所以菊花又被用作重阳吉服的标志性图案,称为「重阳景」。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明代「洒线绣绿地彩整枝菊花经书面」,纵三十厘米,横二十七厘米,上窄下宽,以菱形锦纹为地,顶部绣五彩云纹,主体部分绣一株盛开的菊花,下部绣山石与海水。这件「经书面」应是女性对襟外衣前胸补子的右半部分,图案正是「重阳景」。

清代宫廷虽没有类似明代的节日吉服,但仍然继承了按时令选择服饰纹样的做法,并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后妃、公主、福晋、命妇等在穿着便服时,如果衣身饰有花卉图案,均应与季节对应。例如冬季服饰上要选用梅花、水仙花、山茶花等;春季服饰选用牡丹、桃花、杏花、迎春花、万年青等;夏季服饰选用荷花、蜀葵、百合、蔷薇、芍药、石榴、玫瑰、凌霄花、杜鹃花等;秋季服饰选用桂花、秋海棠和菊花等。皇帝用于佩带或赏赐的成套「活计」(荷包、表套、槟榔袋、褡裢等)上则可装饰重要节日的节景纹样。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数套清代不同时期的菊花纹活计,当中有几件荷包上绣着菊花与两只小羊,「重阳」之意非常明确,可以推知这些菊花纹活计正是重阳节期间佩带的。

重九承应

明代宫中每逢节庆的戏剧表演、音乐演奏都由钟鼓司承应,《酌中志》「钟鼓司」条载:「凡遇九月登高,圣驾幸万寿山;端午斗龙舟,插柳;岁暮宫中驱傩;及日食月蚀救护打鼓,皆本司职掌。」天启五年(一六二五年)的重阳节,明熹宗幸万岁山登高(《天启宫词》记为兔儿山),钟鼓司太监邱印执板清唱《洛阳桥记》中的「攒眉黛锁不开」一套。到第二年重阳登高,邱印还是唱的这套曲子,大家都觉得与节日景物极不相称。天启七年,明熹宗在西苑落水,不久病逝,重阳唱曲之事遂被看作不祥之兆。

清代宫廷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气时都会上演相应的戏曲剧目,昭梿《啸亭杂录》云:「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一年之中有专门戏曲表演的节令包括:元旦、立春、上元、燕九、花朝、寒食、浴佛、端午、赏荷、七夕、中元、中秋、重阳、颁朔、冬至、腊日、赏雪、祀灶、除夕等。相应的月令承应戏本约有二百余种,其中重阳节的「重九承应」戏有《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登高览胜》《仙女降真》《鹤林仙迹》《江帆风送》八种。

《九华品菊》说的是九华先生要「前往神京,宣扬圣化,朝觐天颜」,令催花御史在众香国挑选花仙,贡入宫中为皇太后献舞祝寿。被选中的均为菊花仙女,有御爱、喜容、万令菊、不老红、白麝香、粉西姣(娇)、海东红、金孔雀、玉蝴蝶、鸳鸯锦、状元红、佛见笑等十八人,她们的名字大都见于历代《菊谱》,人数则是象征「重九」,众仙女「舞来似楚腰,歌来叶九韶,更香含清露忒丰标」,于是九华先生带着她们一同驾云而去。

《众美飞霞》中先是朱儒子和康风子两位仙人上场,自诉「多餐甘菊,得证仙班」,因逢菊花令节(重阳),故而结伴同游,路上正好遇见九华先生,得知给太后祝寿之事,便请九华先生让花仙将歌舞试演一番,众仙女芝童遂同唱同舞,二仙看过后,决定与九华先生同行「以襄盛典」。

两出剧目虽然主题不同,但情节却紧密关联,从选花到表演,群仙同台,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成功地烘托出重阳节的喜庆气氛。

猜你喜欢
重阳节重阳菊花
菊花赞
写在重阳(外三首)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重阳话“高”
赏菊花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