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孝亲敬老?(节选二)

2019-10-23 18:01鲁献启
时代报告 2019年9期
关键词:祖屋回娘家人心

鲁献启

“节日”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友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充盈着亲情的温暖,敬祖的意识,寻根的心理,报本的观念,慈爱的心肠,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其实,我们每年的传统节日,实质都是在演孝。

一年一度的春节,从腊八起到元宵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全民性的,最大的一个节日,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背出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核心节点是大年三十与初一。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一家人守岁、吃年夜饭、祭祖。

最温馨的是大拜年。拜的一家人心里暖洋洋,拜的一村人心里甜滋滋,拜年不仅是风俗,更是文化传统。正月初一,作为晚辈的儿孙要给长辈磕头行礼。历来人们都知道磕头是大礼,它不仅是尊敬,也是一种权威,因此有“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之说。

正月初二,闺女要回娘家。“有娘的孩子是个宝,无娘的孩子像棵草。”“娘家,娘家,有娘才是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完整的家。”爸妈在,尚有归处;爸妈去了,孩子就成了无根的浮萍。只有他们在,我们的人生才完整,我们常说老人家,家即是老人,老人即是家。只要老人在,家就在,老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父母去世后,再回去,感觉全变了,只觉得老屋空荡荡,好像家已不复存在,只有父母才是牵挂,只有父母在才有家。缺少母爱的家是名存实亡的。老舍说:失去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初二做女婿的要去给岳父母拜年,这不仅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更是一种天地伦常,天经地义。回娘家,充满亲情,让无数的两家亲如一家。一个回字,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天地的心事,看看吧,这一天,中华大地有多少对小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有多少双眼睛,望着大门口,盼着女儿女婿外孙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正月初三,对已过世的父母,做儿女晚辈的要去上坟祭拜,养父母之灵,这也是行孝的要义之一。

春节把孝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礼仪化、规范化,又近似神圣化,借助过年这个必由之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们一年一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得到怀念和敬仰。除夕这天,必须同全家人围坐于祖屋厅堂中聚餐。祖屋作为不动产有着凝聚人心的功用。现今,春节失去了大多数仪式、细节,只剩下“大吃一顿”了;自古“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今有的人则“每逢佳节胖三斤”,年味变淡了,少了人情味,有人戏说,过年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浩然的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一个“吃”字填满,被一个“钱”字主宰。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随着城镇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文化的现代化,人们淡化了对祖先保佑信念的依赖,少了年味实际上是少了年节那套由敬奉祖先而起的礼仪。“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几亿人在短时间内涌向心中的圣地——家,所以说,有家可回是一种福报。春节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一想到春节,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父母亲,心中暖洋洋的。春节,就是连根养根。春节,除了团聚,更是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回归。回家过年,是让人心人性散發自然之善的最佳时机。籍由“回家”清除浮躁的人心,找回丢失的追求,感恩天地君亲师之大德,感受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猜你喜欢
祖屋回娘家人心
蒋正华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漫画哲理
周永凤
祖屋
寂寞的祖屋(外一首)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祖屋的夜晚
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