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徐静
北京市丰台区南宫市场旁的社区活动室里,张家坟村卫生所医生武起义在台上讲解高血压科普知识。台下坐着30多人,都是张家坟村拆迁后散落在各社区的老年人。
这样的健康讲座,每个月都有一两次。武起义说,每次讲座开始的前一周,她就会在各个街道口的宣传栏贴上预告条,提醒大家前来,“目的是增强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增加村民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武起义介绍,现在乡村生活条件好了,患高血压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很多老年疾病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近年来,高血压有向年轻村民发展的趋势。在讲台上,她拿起桌上的宣传册,叮嘱有高血压的村民一定要仔细阅读这本小册子,按时吃降压药。
村民武昌海(化名),是武起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例子,“嘱咐武昌海按时吃降压药,他没听,一个月后就脑出血走了。”武起义每次想到武昌海,都十分痛心和惋惜。所以,她总是再三提醒老人们要按时吃降压药,以免重蹈武昌海的覆辙。
听讲座的老人们几乎都找武起义看过病,他们都信任武起义。杨奶奶说,她今年70多岁了,年轻时有头疼脑热,都是去村卫生所找武医生。作为村医,武起义对村民的身体状况都比较了解。
有一次,杨奶奶血压突然升高了,想开一些降压药,却被武起义拦下了。“武医生就跟我说,几十年了也没有患过高血压,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开药。后来我仔细一想,最近睡眠不好,她说肯定是睡眠导致的,调理一下就可以,不用吃药了。”
一位66岁的女村民说,她婆婆在世的时候,生病了就爱找武医生上门看病。那时候,武起义还是个“赤脚医生”,挎着药箱,骑着自行车在各处穿梭,保证“随叫随到”,对病人护理还特别细致,所以“婆婆走的时候也没遭太大罪”。
健康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询问村卫生所的联系方式。武起义向老人反复地念了几遍后,怕对方还是不记得,便特意找了一张白纸写下了村卫生所的电话及她本人的手机号,并让老人把住址告诉她,她准备哪天得空了,就去看望这位老人。
武起义16岁从长辛店第三中学初中毕业,报名参加了一年的部队医疗培训,结业后就来到了张家坟村卫生所工作。如今,49年过去了,和她同批参与培训的7名医生中,只剩下她一人仍然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
当上女村医后,武起义一直在给自己“充电”。19岁时,她主动前往医校学习医疗课程;24岁那年,她又到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了两年医学;1982年,29岁的武起义报名参加卢沟桥卫生院的中医班,跟着老中医又学习了两年。
武起义回忆,20世纪80年代,村卫生所的条件不好,药材经常不足,她和卫生所的同事种下了薄荷、甘草等中草药,用于为村民治病。“那时候不是专职的医生,家里还有地要耕种。没事的时候我就去种地,药箱也在旁边放着,遇到谁有病情,背上药箱就跑,在田间地头给人看病,也是常有的事。”
1989年,村委会领导给武起义做工作,让她管妇联、计划生育这些工作。但3个月后,张家坟卫生所的两名医生辞职了,她又回到村里当起了医生。武起义说,“村卫生所必须有人干,鄉亲们离不开医生。而且,大家伙儿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如果去村委会干了,学的东西就扔了。”就这样,武起义在村卫生所坚守下来。
如今,张家坟村正面临拆迁,村民住得更加分散,看病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诊所,但是村民有头疼脑热之类的毛病,还是会找武起义,而武起义也依然坚持出诊。她说:“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住得又远,所以我能上门就尽量上门。”
2019年,是武起义在张家坟村卫生所工作的第49个年头。当年,她追在屁股后头打疫苗的小孩子,如今,有的已经带着孙辈来做检查了。她还记得那时候疫苗的普及率低,村民对打疫苗认识不足,武起义就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的上门做工作。她说:“谁家有几个孩子,打了几针,我都一清二楚。”
“真是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村卫生所,服务了张家坟村的三辈人。”乡亲们感慨道。
村民郑智华(化名)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儿女都认不出来。武起义上门给老太太治疗褥疮时,进门后,家人指着武起义问老太太“这是谁?”老太太能清晰地喊出武起义的名字。有时,老太太握着武起义的手呵呵直乐。“她拉着我的手,叫我‘这是武起义,这是武起义。”武起义每每说起这事,都特别高兴。她说,这是自己多年工作最好的收获。
马士雨是张家坟村的村民,今年62岁,11年前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他是“在医院里捡回了一条命”,但出院的时候还是“下不了床,走不动道”。马士雨不想下半辈子瘫在床上,成为两个儿子的负担,便找到了武起义给他做康复治疗。
据马士雨描述,整个康复治疗长达一个多月,分为3个疗程,武起义每天下班后都会亲自登门,给马士雨做康复锻炼,为他扎针,陪他说话、数数,一天都没落下。当时正值二伏天,天气炎热,马士雨用不了空调,也吹不了电风扇,所以每次给他做完康复治疗,武起义的衣裳都汗湿一大片。
“看到马士雨病情一天天地好转,我特别欣慰,现在他都能出门带孙子遛弯了。”武起义说。
如今的张家坟村卫生所有7名医护人员,除了武起义是当地村医外,其他6人都是医院派驻的。武起义表示,他们团队之间的合作很愉快,卫生所得到了修缮,添置了好几台新设备,医生和护士们也各司其职,现在卫生所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
武起义已66岁了,但她还没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做张家坟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武起义一心坚守在村卫生所,经常是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幸好,她的家人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有时候村民上家里叫我,我正在炒菜,我丈夫就催我快点出门,说不吃一顿饭也没什么,别让病人等着急了。”她有一儿一女,基本都是丈夫带管大的,“连孩子发烧也是丈夫看护,我真的没时间。”武起义说。
张家坟村卫生所一共4间房子,进门一条窄窄的走廊,从左至右,分别是档案室、保健室、药房和问诊室。档案室里的档案,记录着张家坟村村民的健康信息。武起义自信地说:“这些本子里的内容,都记在我的脑子里。随便说一个人,他家在哪儿,几口人,生过什么病,都融在了我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