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河南豫剧院三团的贾文龙,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小舞台唱出大天地》。
我是一个幸运儿,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我入了党当上了干部,创作演出了《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能人百不成》等数10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剧目,并为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演唱,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我个人也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2016年第十次文代会,当习总书记接见我们时,我说:“习总书记您好!我代表兰考县85万人民向您问好!我主演的《焦裕禄》刚刚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习总书记握住我的手说:“你演唱得入心入理!”2018年,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演唱了习总书记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全国政协还向河南豫剧院写了感谢信。多年来,我始终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而歌,为人民服务,观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讲几个小故事。
我是如何走进剧团的
我出生在红旗渠故乡林县,因家里穷,10岁那年,父亲为了让我找一碗飯吃,就送我到林县豫剧团学戏去了,那时候农村谁家的小孩儿不听话,大人就吓唬小孩儿:“再不听话就送你到戏团学戏”!学戏的确吃苦受罪,劈叉、下腰、倒立、翻跟头,天不明起来喊嗓子,一天三练功,晚上学唱,动作做不好或偷懒,老师就要责打惩罚,有时累的尿血。因受不了这份苦和罪,不到一周就偷跑回了家,父亲见我二话不说,拿起棍子就是一顿痛打,对我说:“你是想在家挨打受气啊还是回剧团吃公家饭?”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他老人家认定的事,不会半途而废的,我只好硬着头皮回剧团了。
从失败走向成功
15岁那年,老师给我排了一出折子戏《南阳关》,一上舞台,锣鼓一敲弦子一响,一看台下那么多观众,立马心里紧张起来,干张嘴唱不出声,满头直冒汗,台下观众忍不住了,一阵倒好夹杂着砖头把我轰下了舞台。吃饭时做饭师傅对我说:“你还有脸来吃饭,锅都被你砸了!”失败的痛苦,折磨了我好长时间。后来,在父亲和老师们的劝导下,我渐渐地振作起来,沉下心去偷学苦练。机会终于来了,林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让我团演出《樊梨花归唐》和《程咬金照镜子》服务大会,饰演薛丁山和李世民的演员突发情况不能出演,可把团领导急坏了,这是政治任务,完不成是要追责的。这时有人见我经常学,就给领导推荐让我演,并确定下午排练,晚上就上台。两场戏演下来轰动了整个林县城,都说咱县又出了个好唱文武小生哩!从此,奠定了我在林县豫剧团唱主演的基础。
创造人物的艰辛和乐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戏,功到自然成。戏曲演员不但要具备唱、唸、做、打坚实的基本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去塑造人物。我们三团在艺术创作上有个优良传统,每排一个戏都要下基层体验生活,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力求从中寻找人物种子。我们创排《焦裕禄》就在兰考近两个月,与当地干部群众聊焦裕禄,尤其是他那张掐腰照,我每天都要去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有时为了一句台词深夜打电话与编导研讨,有时为了一个动作,带病也坚持排练。正值关键时刻,我的声带因用声过度长出息肉,医生让我休声治疗,声带是第二生命,怎么办?我太喜欢焦裕禄了,如果休声治疗,可能将来无缘再演焦裕禄,如果坚持排练,后果不堪设想,苦苦斟酌,最后决定赌一把:演。有时为了烘托人物营造舞台气氛,冒险去练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村官李天成》中的“拉车舞”、《焦裕禄》中的“抗洪舞”,都使用了吊毛磕子、肘棒子、滑叉、跐跪等高难度动作。尤其是创演的《重渡沟》,我运用了空中飞人、吊威亚、硬拔磕子、乌龙搅柱等年轻人一般都不敢使用的动作,训练时磕破头扭伤腰是常事,导演为了保护演员,劝我找替身,我坚决反对,成龙不找替身,我凭啥找替身?为了观众为了艺术,我就是要去拼。空中飞人及吊威亚都是悬空5米多,说实话,第一次练确实害怕,身上打颤头发蒙,感觉会从空中摔下,在信念的支撑下,我战胜了恐惧,精湛的演出让观众惊呼震撼!台下有几个观众打赌,说贾文龙是替身,他们直言不讳地询问我,我拿出当时练功和舞台录像让他们看,他们惊讶了!说:真不敢相信,你都55岁的人了,为了艺术还这么拼命!千金难买啊!我演英雄,更要学英雄,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通过自已的作品去引领社会风尚,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去干事创业,让李连成、焦裕禄、马海明等英模人物的吃亏奉献、务实担当、开拓进取、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
当一个问心无愧的戏曲演员
为人民而歌是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无论在什么地方演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能够认认真真地把戏演给老百姓,孤寡老人行走不便,就把戏送到家里,让他们近距离听戏看戏。有的观众高兴地说:“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你们,今天可算见着活哩了!”这些朴实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我们的亲热和期盼,我们也感到从事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和人生价值。我父亲是教师,经常教育我:干啥说啥,卖啥吆喝啥,咱就是唱戏的,把戏唱好,唱出名堂来,要向常香玉大师学习,戏比天大,观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父亲的话常在我耳边响起,可是父亲病危时我却未在床前进孝,留下终生遗憾!2012年,三团携《村官李天成》到清丰县进行惠民演出,演出前一天,接到弟弟的电话:父亲住院了。当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父亲来到我跟前喊我的名字,我突然惊醒,这个梦让我异常焦虑担心。第二天早起正要开戏时,弟弟又打来电话:“赶快回来,父亲快不行了。”这突然的噩耗让我情不能已,然而演出马上开始,台下广场上几千观众拭目以待看我的演出,怎么办?停演对不起观众,演出对不起父亲。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毫不犹豫选择为观众演戏。我把电话交于服装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了演出,第一场下来又接到父亲病故的消息。听完脑子一下蒙了,父亲就这样撇下我走了!转念又想,这可能是父亲用这种行为来成全我的美名。戏比天大,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这是父亲对我的最后嘱托。我要振作起来,坚持演下去,父亲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当演到第四场李天成看到带大自已的老根叔,带病吃力地在黄河大堤上拉砖挣钱供养孙女上学的情节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起早贪黑给人家干活,累的精疲力尽,还把干粮给我们吃,自已却喝点稀汤淹菜来充饥,此时我已跳出戏外,把剧中的老根叔当成了父亲,哭得非常悲伤,演员们也为之动情落泪。戏一结束,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已的感情,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了一起,把衬衣全浸透了,没卸装就匆忙回林县为父亲奔丧。在这件事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但我却做到了一个称职的演员!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不会责怪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河南豫剧院三团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以《朝阳沟》为代表,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排演现代戏,被誉为“演现代戏的一面旗帜”。我们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代焦点,深刻表现新时代优秀群体和时代典范,真正践行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做为三团的负责人,我将怀揣明亮初心,牢记光荣使命,深入生活,为民而歌,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