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荣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再以渗透地理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中心,旨在扩大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范围。本文将从“以社会热点问题引出地理知识”“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三个角度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学了很快就忘”等问题表明学生并没有形成地理思维能力,不具备在各类问题情境中从地理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分为低阶思维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前者是指低层次水平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记忆地理知识的思维活动;后者则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通常以事实性知识记忆为教学重点,导致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发展受到了桎梏与限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分析、评价与创造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高阶思维能力。
一、以社会热点问题引出地理知识
要想培养高中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地理知识。为此,教师应主动挖掘生活资源,以发人深省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文等多个问题,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剖析地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例如,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笔者便以近十年的地表温度与大气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变化等数据为主,以英国全国气温变化这个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具体数据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
通过各种途径总结出“全球气候变暖”这个结论。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就“如何预防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展开叙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实践证明,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更易于激发高中生进行积极思考,为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做好准备。
二、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
在高阶思维能力中,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改变知行脱节的教学模式,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使其在实践环节总结一些地理现象的客观规律。通过实践学习,高中生能够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以实践行为验证科学结论,这就可以促使他们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综合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外在因素,从流水侵蚀地貌的角度总结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为了考查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笔者鼓励学生调查本地某个河流的地貌变化史,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分析本地河流地貌的特征。为了丰富高中生的实践认识,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践计划,探讨流水侵蚀对本地河流的具体影响。通过实践学习,高中生能够以客观现实解释流水侵蚀对河流地貌的作用,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培養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我国缺乏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发现式学习形成自我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因此,培养高中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解放学生思想,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见解,让学生在质疑与创新中实现发展与成长。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而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开展知识创新与发明活动。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与知识积累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只要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笔者都会肯定,以保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地理素养的内涵介绍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地理思维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开展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