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荣
生本,是教学角色的转变,是教师放弃权威,树立学生主体,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理念的践行,让位于生,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向“学”转变,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他们的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在主动建构知识中获得发展。
一、精心预设,师生共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对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结构化的设计。教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背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情感、思维等。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力求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测算,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提出期望,以便及时调整。例如,在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将问题进行细化:19世纪中叶,中英两国的国情如何?分别处于何种国际地位?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再去思考“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自然会水到渠成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如《乾隆英使觐见记》,让学生思考英国的需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呈现。
又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本、地图就能找到答案,这样能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而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需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然后才能获得深入的理解。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教师由今及古的导入,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二、智慧导学,促进发展
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智慧指导。一是实现思维的转型,教师要从知识的告知变为有效的指导,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忽视情感、忽视思维发展的做法,要树立生本理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由课堂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二是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他们保持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要利用适当时机强化角色职责,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回应。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必要的“煽风点火”,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上《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同学将曹操与“花面奸臣”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曹操,如能谋善断、治世英雄、统一北方等。还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为忠诚、智慧的化身,他帮刘备统一、开发了西南,有着鞠躬尽瘁的精神,但他是人而不是神。
三、多元评价,强化指导
在传统的复习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的对话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回归单元起点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例如,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习中,教师先预设问题:19世纪初,清朝为何由盛而衰、危机四伏?英国为何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何会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太平天国为何会失败?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单元复习理解知识,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要針对课标选择针对性的题型,组织学生训练,让学生自我建构的历史知识得到训练。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情,因生施教,发掘学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