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的立意解读与示范

2019-10-23 08:00张进影
求学·素材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异域音调题目

张进影

【原题解读】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原文出自已故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原句:“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可能自己也就不会对音乐的中国味发生兴趣,从此有意识地‘寻味。”

在这篇文章里,辛丰年先生把西方音乐、异域音调和富有中国味的音乐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听雨》《瓶花》《阳关三叠》《二泉映月》等传统音乐的中国味,通过音乐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流露了辛丰年先生对富有中国味的音乐的由衷喜爱,也表达了其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从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来看,其主旨在于引导读者去挖掘和寻味中国音乐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明白了题目的出处和原文旨意,对题目的审题立意就会容易很多。

但是命题者却在题目要求中明确表示:“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因此题目的立意,不局限于文化的认同与弘扬,还在于启发考生,要在实践和比较之中认识事物。

【审题辨析】

仔细阅读题目,抓住“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音乐的‘中国味”“寻找‘中国味”等关键词句,理解题目的任务导向:在对比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音调之后,挖掘和品味带有“中国味”的音乐,在倾听、接触不同的文化之后,深刻感受和寻找“中国昧”的文化。

作文要求中有句关键的提示“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意思是通过题目材料阐述的现象和道理,能启发我们怎么认识事物,并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如何认识事物?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认真研读和辨析之后,我们有这样的启发:第一是倾听和接触,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只有去倾听和接触了,才能有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知:第二是对比分析,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比较音乐、文化的差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加深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

顺着这样的启发,向纵深挖掘和思考,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感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也是一个比较、自省、自新的过程。在国际文化和艺术之中挖掘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在當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找到中华文化的定位,在中外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既能吸收和接纳外国的优秀文化,又能够立足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清楚了道理和启发之后,就是如何选好、写好“中国味”的难题了。“中国味”,可以是可闻、可听的声乐、滋味,例如歌曲、美食;也可以是抽象、需要体会、耐人寻味的精神和文化,例如传统节日、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文化元素。选好“中国味”的载体,是如何把作文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关键,也是写出丰富、深刻作文的关键。

作文要写得深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比较辨析,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斟酌,找出中国音乐、文化的不同点、优点,切忌因一味地颂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忽略了“不同国家的音乐”和“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的大前提和大环境:二是吸收借鉴外国文化和提升文化自信,在文化差异之中,能够看到异域文化的优势,能够“拿来主义”式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故步自封和盲目排外,同时又能够立足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牢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素材参考】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2019年6月6日人民日报时评

对端午的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端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它不仅有粽香,还有“诗和远方”。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端午的民俗表现形式或可改变,端午的文化价值却不能忘却,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尊崇不能抛弃。越是现代化,越要有延续传统文化的自觉。让我们在粽叶飘香里,汲取传统养分,唤醒文化记忆,抒发家国情怀,积聚起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大众日报·大众锐评《端午,在粽叶飘香里积聚文化自信》

“一个英雄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他的对手。”尼采这句话,道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立场。我们既要接触和认知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又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吸收和借鉴“对手”的优势,更关键的是,能够自信和发挥自我价值。在对手与自身的辩证统一之中,挖掘和寻味自身文化价值。

周杰伦极具中国风的歌曲红遍全国,《发如雪》《青花瓷》《千里之外》等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中国味。

中国音乐人吴彤携手丝路乐团及马友友获得了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的奖项,获奖专辑为《Sing MeHome》(歌咏乡愁)。在格莱美颁奖的当天早晨,吴彤还与马友友及丝路乐团举办了一个特别音乐会(pop-up-concert),他们以中东、北非和拉丁美洲的音乐节奏即兴表演,以音乐的形式,呼吁当下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予以理解及尊重。

这支合奏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室内乐团”的风格束缚,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奏名家,同时也集合了来自各种文化的音乐元素,从中国观众熟悉的中国传统乐器笙、琵琶、唢呐,到日本传统乐器尺八,再到西班牙风笛、印度塔布拉鼓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乐器在舞台上共同发声,用多彩音色描绘着不同文化的壮丽图景。

在《歌咏乡愁》这张专辑中,丝绸之路合奏团中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艺术家挑选了全球各地的原创与传统歌谣加以改编,诠释了不断变化着的“故乡之意义”。

【作文示范】

赏天下千曲,晓中华之声

对音乐的演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格。世界文化之林,也正因为不同文化的参差多态而展现出多元的精彩。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赏得天下多元之音,方能追寻“中国味”之韵。

不接纳外界的事物,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画地为牢。中国音乐固然雅致动听,可单凭同一音调而奏,无异于小天地里的自娱。只有看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乐于接受西方文明的流光溢彩,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才能构造出独特且兼容并蓄的“中国味”文化。试观清朝“闭关锁国”,把异己之物拒之门外,结果被所谓“异己”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清政府只想退而守一方天地,却丢了自己的国宝与土地。而今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之下,中国与海外各国你来我往,交流不同的见解,借鉴先进的技术,齐奏共享的乐章,因此有了现在的盛世景象。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拒绝多元文化的做客,只认可“中国味”的价值,是尤为片面的见解。

接纳了外界的事物,却转化为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依旧不能称之为深刻的见解。异域之音,有《月光曲》里黑白琴键流水般的抒情,亦有《小夜曲》里小提琴弦上舞蹈的音符;但在“中国味”的音乐世界里,也有“昆山玉碎凤凰叫”的箜篌长呜,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低语。它们皆是世界音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亦是如此,“中国味”离不开中国,它是炎黄子孙世代守护的瑰宝。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作根基,一味崇洋媚外仍是不切实际的。如今,随着许多民间手艺的逐渐失传,传统节日被许多年轻人淡忘,这些无一不警示着我们,接纳外来文化与自我发展应相辅相成。只有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与自家的文化共冶一炉,“中国味”的本质才能得以保留。

事实上,“异域风”和“中国味”从未有孰高孰低的价值差距。同属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瑰宝,它们应受到同等程度的尊敬;且作为“中国味”的新时代传承者,我们更应以一颗包容之心,博取外来文化之长,赏得天下千曲,从而去寻找“中国味”之声。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办,中国与世界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对话;“进博会”里,中国作为东道主,直接担当起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实现了多元文明的美美与共。多样的文明没有对立之说,走向一致才是潮流;天下本是殊途,因为包容的存在方得以同归。

聆听天下千曲,便能奏出“中国味”之韵。今天,我们更应以宽容之心将多元相济,从而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异域音调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音调语言让人更有乐感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有只小狗会说话
乐器的音调是如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