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

2019-10-23 04:02高策祁峰
理论导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

高策 祁峰

摘 要: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开拓了新方向,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争取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我国应该通过巧妙进行话语阐释和舆论宣传、保持从容理性和战略定力、增加“一带一路”的制度供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动员能力等方略寻求破解国际话语权困境的出路,攻克难关,大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仪;国际话语权;规则治理;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10-0096-06

近年来,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变得迫切且重要。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也使得我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领域更多元、视野更开阔、方式更多样。立足于“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探讨研究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大意义

国际话语权既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利”, 也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力”,是指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就相关政治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及其话语内容得到其他国际行为体认可、响应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权力是国家话语权的本质,维护国家利益是国际话语权的目标,话语是国际话语权的载体,是“包裹铁拳的天鹅绒”[1]。国际话语权作为一个重大的议题在十八大以前就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仍未能根本改变,我国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仍处于守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契机,突破当前的强势话语压制,争取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目前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下,我国的不少声音还处于有话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尴尬境地,发展意图经常被质疑,国家身份常被歪曲和抹黑,导致外界对中国形成了系列固化偏见:中国产品是低劣的、中国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技术多是从西方“偷”来的,等等。这种与事实偏离的成见使中国的国家利益无形中受到极大的损害。“一带一路”倡仪使得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为中国话语传播提供了可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能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了解,淡化、消除由西方媒体抹黑、歪曲中国导致的偏见和疑虑,澄清真相,同时还能借他人之口宣传中国,改善中国形象,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2.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秩序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总体上倾向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的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重心东移,“国际权力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国家单位向非国家单位扩散的趋势”[2],“传统的全球治理模式日益陷入理论和实践困境,国际秩序的转型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已经变得现实而迫切。”[3]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经验适时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指导思想为国际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和价值导向,也带来了争取制度性话语权的更大机遇。例如,中国在与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中努力建立大宗商品交易所及大宗商品定价规则体系,有望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推动建立国际税收新规则,提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治理话语权;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争端仲裁机构,在仲裁模式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等等。质言之,“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国际体系变革的重大意义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

3.有利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沿线国家也切实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有关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的中国观的调查中,“有64.4%的受访者表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有78.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有71.4%的受访者同意‘中国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坚决维护者”[4],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广获好评,整体国际认可度较高,被称赞为负责任的大国。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为参与国带去更多发展机会,“一带一路”朋友圈繼续扩大,2019年七国集团(G7)成员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开启了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先河。暂时未加入的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有好转,日本国内对加入该倡议、深化两国在东北亚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在行动上逐步从最初的排斥向局部参与的积极姿态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必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和顺利开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美国的压制、“一带一路”倡议治理机制“规则性”不强、中国自身能力尚有不足等等。

1.国际社会的误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对其目的意图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其中不乏理性客观的评价,但也存在不少曲解和误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推行“新殖民主义”。不少西方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沿线国家变成中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这样既可以获得当地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维持中国经济的资源,减少能源供应的单一性和脆弱性,还可以转移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为其过剩产能寻找市场和出路,是典型的“新殖民主义”。第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援助欧洲盟国复兴经济以实现美国政治目标的谋略,马歇尔计划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领导地位。在他们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想借助强大的经济力量加强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控制,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谋求中国的世界霸权地位。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遏制美国”。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全球层面收缩战线,集中力量于亚太地区,加强与印太地区盟国的经济和军事联系,调整亚太地区军事战略部署,推进同盟体系的升级换代等,使中国面临全方位的地缘压力。基于此,不少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倡议看成中国为应对美国挤压而进行的地缘战略调整。

以上三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认知,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偏见和战略目的,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后续推进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美国的打压与阻挠。崛起的中国在寻求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受国际旧格局所累,遭到传统大国设障与阻挠。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欢迎任何想加入的国家,希望与世界和谐相处,但美国在该地区有较多的地缘战略考量及外交部署,“一带一路”必然引起其战略重视和政策回应。作为“一带一路”引擎和战略支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早在筹建之时就被美国视为对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挑战并遭到其重重阻挠,美国被曝出向盟友施压,阻止他们加入亚投行。美国的劝阻计划随着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大国的陆续加入而落空,但其狙击中国的行为并未停止。随着“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愈演愈烈。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明确向世界宣布“大国战略竞争而非反恐是美国的首要优先事项,表示将持续增加投入提升关键能力,巩固竞争优势”[5],其提出的“印太战略”被认为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升级版本,是美国制衡‘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依托”[6]。军事上,其增强与印太地区各国的双边及多边军事合作,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加强联合军事演习,放松对盟国在武器出售等军事上的限制,加强其军事实力,增进对中国的军事威慑能力。2017年印度总理莫迪访美前夕,特朗普政府批准向印度出售价值20亿美元的“保卫者”无人侦查机,这是美国首次出售武器给非盟国,并表示将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资助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性方案。经济上其奉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发动不断升级的贸易战,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阻挠中国崛起,同时扬言要退出WTO多边贸易体制,试图重塑对美国更加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为维护以美国为核心的现行国际秩序,可以预见今后的美国会采取更大力度、更多样化的手段压制中国,这对中国的崛起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不得不说是一个棘手的外部挑战。

3. “一带一路”倡议治理机制“规则性”不强。目前的“一带一路”治理机制以关系治理为主,具有相当程度的松散性和非正式性,规则治理严重不足。“规则治理一般以条约谈判为驱动,针对特定的国际问题形成有约束力的条约、协定等规则,并建立第三方机构保证规则的执行和争端的解决;关系治理一般不发起正式的条约谈判,主要借助彼此共识、情义等推进,其达成的约定即使最终落实于制度,也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正式性。” [7]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意向的达成多是倚重关系治理的结果,其形成的备忘录、框架合作协议、联合声明等合作文件内容大多相当简约,属于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指导文件,不具备法律规则的硬约束力和强制力。随着合作项目增多,贸易往来的复杂化及海外投资存量的上涨,单纯的政府干预和框架文件类的软法治理为彼此间义务履行留下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足以保障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制约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发展。

中国是现行国际交住规则制度体系的后来者,制度性话语权尚难与西方大国抗衡,“一带一路”建设是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尤其是经贸制度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中国与多数“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尚未签署硬法化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还有九个国家尚未与中国签署双边投资协定(BIT),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与国际先进规则也有不少差距,多数双边投资协定(BIT)内容较陈旧,亟待版本升级。规则性不强使得“一带一路”建设难以融入现有国际规则制度,难以对旧规则予以调整和重塑,阻碍了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

4.中国自身能力尚有不足。国际话语权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和支撑。中国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进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和重要引擎。但是“第二大”不等于“第二强”,按照人均GDP来算,中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在增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增大等,后发劣势日益凸显,“大而不强”的格局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综合国力与国际话语权并非“同频共振”,中国尚未获得与第二大国地位相当的国际话语权,国家影响力明显滞后于国家实力。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生成逻辑是国际话语主导者在保障各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整合国家间共同利益,“将普遍需求转化为共同话语,并代之发声,实现“为我性”和“为他性”的辩证统一”[8],这就需要国际话语主导者具备较强的理念供给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系列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如“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但中国总体上仍是国际理念供给的后来者,“有关‘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和政治人才培养明显落后于外交实践,制约了中国国家影响力的发挥” [9]。中国政治制度和价值选择的差异性以及“广交友、不树敌”的外交思维定势使得中国的政策方案供给尚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政治支持,国际动员能力有待提升。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倡仪背景下,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应抓住战略机遇期,找准国际话语权提升过程中的瓶颈,重点突破、攻克难关。

1.塑造共同价值,巧妙进行话语阐释和舆论宣传。“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中国的金融资源和政治资本,还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认知、解读和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价值是客体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主体需求总的满足程度,是国家间在物质、精神和交往上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协调和衔接。”[10]针对国际社会上的负面认知,中国应致力于建立共同价值来激励合作伙伴并与竞争对手共事,引导他国摒弃零和博弈和战略敌对思维,转变认知,增信释疑,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实现在共同价值体系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目标。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唱独角戏、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中国欢迎各方共同参与,支持各國共同发展,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11]。这种共同利益的价值观既告诉世人中国致力于全体互利共赢和互通有无,不以损害他国和民族的利益换取自身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评判是非、善恶的新价值标准。

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引导国际舆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积极介入焦点议题,主导议程设置。对于各国普遍关注的“一带一路”的重要论题,如:“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亚投行与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的互补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互利双赢的体现等,要早发声、早造势、早介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改变对国际负面舆论被动回应的局面,确立中国对“一带一路”重要问题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信息扩散能力和多向互动的全通性特征,中国正由新媒体大国迈向新媒体强国。“一带一路”宣传应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及庞大的网民数量来占领舆论制高点。第三,改进传播技巧。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是政府及官方媒体,“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公信力遭到不同程度消解的情況下,对外宣传主体亟需由一元(政府)向多元(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个人)转变”[12],以逐渐形成官方主导、全民参与的立体传播网络,增加国际话语的丰富性和可信度;话语内容多讲具体实践,少讲宏观规划,多讲包容开放,少讲博弈反制,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一带一路”的话语讲述应尽可能入情入理,生动有趣;各类宣传应有所区分和侧重,增强贴近性与对象性,契合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

2.保持战略定力,从容理性应对挑战。美国对中国的根本性诉求(逼迫中国放弃自己的发展模式,阻止中国崛起)并没有得到满足,也不可能得到满足,未来的双边关系可能会愈发紧张,不排除美国联合日本、欧盟、印度等国形成联盟共同遏制中国的可能性。中国应接受中美关系很难回到过去“相向而行”的现实,专注于国内发展战略,将美国对“一带一路”的阻挠化为推动国内自主研发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内涵式质量效益型道路是我国应对挑战、实现战略崛起的根本途径”[13]。拓展新的经济生存空间,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有关统计显示,“2013到2018 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量累计超过5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2%,累计超过700 亿美元,中国已经是沿线25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4]2019年上半年,受贸易战的影响中美双边贸易额下降9.6%,而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不降反升[15],东盟代替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可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贸易合作潜力,应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在互利共赢中形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还应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被拉入“新冷战”的思维陷阱,始终以理性思维和建设性举措推动大国间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努力防止彼此间关系误入歧途。

3.以关系治理驱动规则治理,增加“一带一路”制度供给。关系治理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不能一直游离在法治之外。规则制度是重要的,“高度法律化、法治化的强规则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发展合作的可预期性,支撑起‘一带一路战略下长期性的、大范围的、大数量的国际经济合作交往活动。”[16]“‘规则治理模式还能增加制度供给国的利益及其价值观输出的效率,精确完备的规则范本一旦为主导方及成员方所认同和效仿,便会产生辐射效应,进而影响后世界贸易时代多边规则的形成。”[17]中国是“一带一路”的首倡国,也是沿线国家中法律机制较为健全的国家,应当借助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共识和情义推动规则治理的形成和完善,并在规则制定中担当倡议者、引领者的角色。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发[18]。对此,中国一方面应以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快国内法律法规的升级与衔接尤其是涉外法规的修订完善, 提高中国国内规则转化为区域规则的能力”[19],提升中国在区域内的制度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规则治理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商法规则的统一。在关系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组建沿线国家广泛参与的多边区域经贸合作组织,清点双边、多边乃至全球性的治理规则及治理机制,努力化解各类规则中的矛盾点和对抗点,推动不同机制的对接和整合,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在相关项目上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政策标准,为区域经济深度一体化提供制度支撑,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区域治理机制,提升区域整体制度性话语权。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动员能力。“综合国力中,经济因素始终是其他国力要素的基础,而一国经济实力强大的基础,在于其是否造就一批拥有良好运营机制,具有活力的企业,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有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可以显著地促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表征的中国企业升级,且影响力度逐年增加,其中研发创新是‘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方式”[20]。基于此,中国政府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税收激励政策等引导企业树立创新意识,调动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刺激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带动提高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和政府管理机制,加大对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和信息供给服务,尽可能精准评估并指导企业规避“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必要的风险,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保驾护航。

“在和平年代,大国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是利益交换,通过满足其他国家的某种需要换取其认可和支持”[21],这些需要包括安全需要、经济需要等。中国想要提升自身影响力及话语权,应当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诸如“一带一路”类的国际公共产品,给予他国好处和帮助。享受帮助的国家为更长时间、更多地享受这种待遇,会支持和认可为其提供帮助的国家。当然,国际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国际社会的所有国家均可“免费搭便车”,如其对好处的提供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会影响我国通过公共物品获得他国支持的实施效果。为此,中国还应考虑提供具有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比如对某个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安全保障、经济帮助等。“如果这种帮助恰好是小国的刚性需求,而这种好处在国际社会中又非常稀缺,小国靠自身能力很难获取,那么小国对提供这种好处的国家的支持力度会很大,大国以提供这种好处来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效率也会很高。”[21]

参考文献:

[1] 江涌. 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 红旗文稿, 2010 (5)  ∶ 191-192.

[2] Richardson J . The Future of Power[J]. Foresight, 2012, 14(5):432-433.

[3] 蔡亮. 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J]. 国际关系研究,2018(5) ∶ 25-38+152-153.

[4]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中国观》调查报告发布[EB/OL]. (2018-11-23)[2019-07-07]. 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rdzt/zklt/201811/t20181123_800149301.html.

[5]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B/OL].( 2018-01-19)[2019-05-08].https://dod.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8-National-Defense-Strategy-Summary.pdf.

[6] 谢贵平. 印太战略对中国的威胁及应对思路[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5) ∶ 56-70.

[7] 陈伟光,王燕.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基于关系治理与规则治理的分析框架[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6):93-112+158-159.

[8] 史姗姗,骆郁廷. 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5) ∶ 175-182.

[9] 陈宗权.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7 ∶ 130.

[10]刘辰,刘欣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共同价值观念培育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J]. 对外传播,2015(7) ∶ 51-53.

[11]习近平. 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6-09-04.

[12]“一带一路”议题的国际舆情分析[J]. 对外传播, 2017(5) ∶ 24-26+1.

[13]钟清流. 中国战略崛起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 理论导刊,2010(10) ∶ 101-102.

[14]张伟玉.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建设成果、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J].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8(5) ∶ 3-7.

[15]1-5月中美贸易额下降9.6%,好消息还是坏消息?[EB/OL].(2019-06-12) [2019-07-08].https://www.guancha.cn/pengbo/2019_06_12_505269.shtml.

[16]王彦志.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导向抑或规则导向[J]. 东北亚论坛,2019,28(01) ∶ 78-91+128.

[17]王燕. 区域经贸法治的“规则治理”与“政策治理”模式探析[J]. 法商研究,2016,33(2) ∶ 161-171.

[18]習近平. 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 (2019-04-27)[2019-07-07].http://www.xihuanet.com//politics/2019_04/27/c_1124422911.htm.

[19]丁同民. 建立健全“一带一路”法律治理机制的思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8,45(6) ∶ 45-50.

[20]王桂军,卢潇潇.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2019(3) ∶ 43-61.

[21]杨原. 武力胁迫还是利益交换?——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4) ∶ 96-116.

【责任编辑:黎 峰】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