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我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
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是一片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早上五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不要问该准备什么,先问你爱什么
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认识了一个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戴个毡呢帽,用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我们宋朝诗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闯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都会觉得我在欧洲很久,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
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
我们今天小孩的准备,他们的信用卡、语文,绝对比当年拿着商品样本在欧洲闯的台湾商人好,但是他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他们没安全感。甚至有人好几年都在问,但最后就是走不出去。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
我常常跟朋友说,《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是唐三藏取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虽然没有取经的能力,但是动机是比能力重要的。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只要有动机,就很棒。最怕的是无所爱。
如果年轻人想要走出去,我会问他,“你爱什么?”如果喜欢摇滚,要去玩重金属,想要跟乐团,我都觉得很好。此外,“壮游”的“壮”字,不只是炫耀。壮这个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比较里面,了解文化的不同,没有优劣。
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就像写《裨海纪游》(编按:清朝康熙年间记录台湾山川风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台湾少数民族被抓来拖牛车,下雨他们就在淋雨。他就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屋檐下躲雨?”翻译官就告诉他:“他们其实跟动物差不多,他们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叹了一口气说:“亦人也。”
所有好的旅游书,都会有这个观点。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
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位于今日柬埔寨的吴哥窟),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輕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慢慢在旅游里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游。不只向外观察,而是向内反省。
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现在信息真的很发达,在出发以前,可做一些准备的工作。第二个,到现场之后,尽量检讨自己的主观。
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作“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
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的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
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都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在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手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的,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了。
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田龙华摘自《你最好的样子就是做自己》 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