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好问

2019-10-23 03:57宋宗祧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韦应物元好问辛弃疾

宋宗祧

以色列的母亲在孩子放学后,不是问孩子学了什么,考了多少分,而是问孩子:“你今天问问题了吗?你问了好问题了吗?”

学问学问,贵在一个问字。

人是带着问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是上帝嵌入人类灵魂的基因。人从有思维开始,就在不断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会问,是人的“标签”之一。

上学爱问,执经问难,可能成为学霸;做事爱问,三推六问,可能成为专家;从政爱问,问政于民,可能成为一方领袖。

问是每天都必须做的“工作”。白天,问事求理,在工作中成长;晚上,抚躬自问,在入睡前自省。在家,爱在口下。嘘寒问暖,无河东狮吼之詈,有举案齐眉之和。出门,路在口下。问渔询樵,无杨朱泣歧之忧,有长风破浪之时。事亲,孝在口下。问安视膳,谁说论心不论事,心到先得话暖心!交友,谊在口下。含蓼问疾,莫愁前路无知己,一句话一辈子。

问,是打开灵魂、打开世界的钥匙。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怀疑一切”就是遇事就要问。可以说,怀疑一切造就了马克思。同样,屈原之所以伟大,也是问出来的。屈原曾经创造了连问的世界纪录。他的《天问》373句,1560字,竟然一口气对天、对地、对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流传最广、最有影响、最具传奇色彩的问是牛顿的苹果之问。有一天,牛顿正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他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捡起苹果,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边升,而总向下边落呢?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万有引力”。

不仅牛顿,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不俗之问,但我最欣赏的有四。

第一是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问震烁古今,是唤醒工农大众翻身求解放的一声炸雷,导引中国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并取得了成功。

第二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问是平民对贵族的挑战,是对血统论的否定。由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普通老百姓开创的朝代——汉朝,横空出世。

第三是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从古到今,情为何物一直困惑着人类。是元好问第一个发出了这个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亿兆之问,从而开启了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的先河。

第四是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发出的“天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古人没有天体运行的科学知识。在宋朝那个时代,辛弃疾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不简单。所以王国维叹曰:“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闰六月,苏东坡写了一首充满禅机的《题沈君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物体是怎样发声的,现代人说起来简单,就是振动。但是古人是不清楚的。不仅苏东坡,早在唐朝的韦应物也有一首类似的《听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诗: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应该说,韦应物注意到了“两相激”,距离振动更近了一步。但不管咋说,苏东坡和韦应物都是文人,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给出答案。只能说,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已是相当不错。至于破问,当然得有痴于此道的、反复琢磨研究的有心人出现。总之,先有提问,后有破问。提问和破问之交替,就是不断地前进。

能够发现问题并“问”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信然!

(王文炎摘自《郑州日报》2019年6月19日 图/雨田)

猜你喜欢
韦应物元好问辛弃疾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夕次盱眙县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论元好问碑铭文的创作特色
寄李儋元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