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余华《兄弟》德英译本中熟语翻译策略对比

2019-10-23 03:44赵雯雯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熟语英译本目的论

赵雯雯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先后被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英德两个译本中熟语的翻译,进而探究其不同译本中翻译技巧与策略的选择,以期能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关键词:目的论;德译本;英译本;熟语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家,其代表作《兄弟》讲述了重组家庭中两兄弟前后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小说于2009年先后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一经出版在德语界和英语界引起巨大的反响。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两个译本中与熟语相关的翻译,进而探讨其不同翻译技巧和策略的选择。

一、德英译者简介

德文译者是高立希(Ulrich Kautz),他从1961年开始接触中国,近30年翻译了包括余华的《活着》以及阎连科的《丁庄梦》在内等众多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其翻译的《兄弟》在德语界广受读者的欢迎。他认为,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中国文学中特有元素,翻译中做必要的译改是需要的。

英文译者是罗鹏和周成荫,是海外汉学界著名的伉俪,他们是余华和阎连科作品最重要的海外译者,二人合译的《兄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余华嬉笑怒骂口水味十足的笔调,在英语界广受赞誉。

二、目的论

20世纪七十年代,汉斯·弗米尔提出(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论(Skopostheorie),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目的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居于首要,即要根据译入语的预期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取决于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三、两译本中熟语翻译所运用的方法

作为一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小说,《兄弟》中包含了大量熟语,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但也造成了翻译的难点。本文将选取小说前七章中的熟语,探究德英译本在翻譯方法和策略选择上的差异。

例1:好像是五个饿鬼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11)

德译:Sie erinnerten an hungrige Esser, die mit ansehen müssen, wie die gebratene Ente ihnen vom Teller fliegt(15)

英译:looking like five starving dogs who had just seen a freshly roasted duck fly out of their reach(10)

“饿鬼”一词出自佛经,意为“不断受饥饿折磨而不安的鬼魂”。在西方文化里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德语词“Teufel”及英语词“ghost”虽都有“魔怪”、“幽灵”的含义,但在西方文化里都具有消极的色彩。而原文中出现的“饿鬼”是一个偏中性的词。因而,德译本选用了较为中性的名词“Esser”,刻画了一个饥肠辘辘等待吃饭者的形象。英译本中则将其转译为“starving dogs”,似乎更为风趣。从两个译本的句型和用词来看,英译本更贴近原文。

例2:刘作家想甩掉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不是一盏省油的灯(14)

德译:Die Frau, die Schriftsteller Liu loswerden wollte, gab sich allerdings nicht so schnell geschlagen(20)

英译:Writer Liu tried to dump his grilfriend, but she ab solutely refused to be let go of(13)

人们通常用“某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来形容某人很难缠、不讲理。在翻译时,德译本进行了转译,选用了“geschlagen”一词,为“打败、击败”之意,意为“她没有那么快被打败”。英译本则进行了意译,揭示了“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的言外之意,即“她坚决拒绝离开他”。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都传递出“刘作家的女朋友不愿意被轻易甩掉”的意思。

例3:刘作家虽然筹办婚事了,可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15)

德译:Der solchema?en Geschm?hte bereitete zwar–wie er erw?hnt–seine Hochzeit vor, aber ohne rechte Begeisterung(22)

英译:Even though Writer Liu was in the thick of his wedding preparations, he was still dreaming of the greener pastures(14)

对于“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成语的解读,德译采用了意译法,结合上下语境,由于刘作家在飞黄腾达后想甩掉女朋友,见异思迁瞄上林红的行为,故将其定性为“遭人谩骂的人”,接着又用“没有真正的热情”进行补充。英译本则进行了转译,将其译为“追求更绿的牧场”,也喻为“追求更好的前程”。相比与德译本的解读,英译本似乎少了一些贬义的色彩。

例4:英雄难过美人关啊!(15)

德译:Vor sch?nen Frauen werden selbst starke Helden schwach!(22)

英译:Even the mightiest hero still falls at the hands of the beauty(14)

对于英雄和美人的关系,德译本将意译法,译为“在美丽的女人面前,即使是强大的英雄也会变弱。”;而英译本采用直译法,译为“即使是最强大的英雄也会落在美人手里。相比于德语译文,似乎美人对英雄的影响在英译本中通过“落入美人手里”得到了更好地传递。

例5: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26)

德译:Wie hei?t es so sch?n?Solange der Wald steht, gibts Holz zum Heizen(38)

英译:As they say, as long as you own the moutain, theres no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firewood(25)

德译和英译都保留了原文的条件句,句式上很整齐。德译本进行了转译,将“青山”转译为“森林”后,使森林和木柴建立更直接的联想关系。而英译中将原文中的意象“山”以及“柴”都得以保留,并且施为者也在这里也得以凸显。在译入语读者能理解的前提下,更好地传递了中华文化的一些元素。

例6: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59)

德译:Es kam ihnen nachgerade vor, als suchten sie eine Nadel im Heuhafen(88)

英译:It was like look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57)

“大海捞针”比喻很难找到,白费力气。德语词“Heufafen”以及英语词“Haystack”都有“干草垛”的意思,德英译本同时选取与“大海捞针”之相似的习语“草垛里找针”,更好地向译入语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四、结语

通过德译本和英译本的对比不难发现,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对作品的不同解读,以满足譯入语读者文化消遣为目的,在翻译熟语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但是达到了翻译的预期效果。相比于德译本,英译本偏“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传递了原作中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董国俊.忠实的美人:《兄弟》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4(2):60-64.

[2]汪宝荣,全瑜彬.余华《兄弟》小说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J].浙江财经大学,2014(2):90-97.

[3]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 (17):35-37.

猜你喜欢
熟语英译本目的论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