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凤荣
【内容提要】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在推动构建新型國际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外交特别注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是大国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竞争。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
【DOI】10.19422/j.cnki.ddsj.2019.10.001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这是习近平对当今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其特点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努力推动国际社会朝着和平进步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国际规则面临新一轮变革的关键阶段,对“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深入思考后形成的重要外交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有良好的大国关系,因为历史经验表明,正是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决定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当前,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冷战结束初期的失衡状态,而是趋向平衡,其显著特点是世界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与发展乏力,相对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促使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从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导致国际格局变化,使其从“一超”独大格局转向了多极格局。
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成立这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基本上处于旁观和被动应对的状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中国才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独立力量。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逐步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的成功,中国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显现,经济影响力进一步上升。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2018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接近16%,经济影响力稳步提高。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说:“世界上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快速崛起,造成全球力量平衡也随之发生如此快速的结构性变化。”[2]“中国的经济网络正在全球蔓延,改变了国际权力平衡,甚至导致美国在亚洲的长期盟友转向中国。”[3]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俄罗斯也从苏联剧变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力求重新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联合自强的欧盟的影响力也日益上升,使得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正因为如此,国际战略格局失衡的状况得以扭转,逐步趋向平衡。
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且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多极格局的重要一极。但是,许多国家还不能适应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影响力提高的现实。面对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他采取的措施是遏制别国的发展,重拾单边主义,频繁“退群”,对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长臂管辖”,企图把美国的法律变成世界规则。美国不断挑战现行国际秩序,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而中国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世界发展进步,是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促使国际秩序保持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反对强国凭实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提出各国需要合作共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需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4]
西方传统的大国关系理论强调大国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斗争,西方政府和智库也往往以西方的历史经验看待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于是就有了种种“中国威胁论”。美国担心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格雷厄姆·艾利森就提出中美可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也认为,“塑造国际体系的大国相互提防,其结果是争权夺利。实际上,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取得凌驾于他国之上的支配性权力,因为拥有支配性权力是确保自身生存的最好方式。”[5]在他们眼里,“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6]
这种大国必然冲突的理论指导着西方国家的实践,但具有和平思想传统的中国并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决心走出历史的窠臼,探索一条新的合作共赢的和平崛起之路。习近平强调,“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7]“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8]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旨在努力推动国际关系实现转型和质变。新型国际关系摒弃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国竞争的零和博弈理论和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强调合作共赢,特别是大国间的合作共赢;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个别国家为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而牺牲他国利益并鼓动军备竞赛;强调国家间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与欧洲一道把双方的力量、市场和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保障世界的发展和繁荣。2019年习近平首次出访就选择了欧洲,到访欧盟的两个重要国家——意大利和法国。在意大利,中意双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这类文件的国家。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出,“法方关注并重视‘一带一路倡议。法方视中方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赞赏中方在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作贡献,愿同中方进一步密切战略沟通与协作,发挥法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引领作用,共同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11]2019年9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进一步深化了中德合作关系。中国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将加大对华投资,中德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人文交流。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希望欧盟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中国与欧盟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反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诸多共识。中国与欧盟将继续在联合国事务、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加强战略沟通和协调。当前,特朗普试图与欧盟、日本结成推进所谓“公平贸易”的联盟,分化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对此,中国需予以关注。
第三,推动大国加强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合作。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2]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3]中国强调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事务,要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体系面临转型,全球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取向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加代表性和话语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强化大国关系的协调和合作显得十分重要。一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大国对抗影响对全球性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在制定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方面,更需要大国进行负责任的合作。二是要重视联合国的作用,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三是要支持有更广泛基础的二十国集团在经济治理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球治理中要体现新型国际关系原则,倡导各国合作共赢。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角色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把推动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作为实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积极运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良性发展,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努力促进中美关系走出困境,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引领中美关系向大国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重视发展与欧洲大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在多边领域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甘冲)
[1] 习近平:《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39页。
[2]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著,陈定定、傅强译:《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3] 同[2],第49页。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5]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6] 同[5],第 47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
[8]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
[10]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29/c_1124688101.htm。
[11] 《习近平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5/c_1124276580.htm。
[12] 同[5],第60页。
[13] 同[1],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