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整合资金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健全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机制。加快500万亩 “双高”糖料蔗基地和650万亩非高标准农田糖料蔗基地建设,实行永久保护利用。加快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加快实施整县推进土地整治,完善集体所有土地“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以奖代补政策,允许在国有土地上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拓宽资金渠道,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完善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排结合、管理现代高效的农田水利网络。加强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区,桂中、桂西北和左江三大旱片及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的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驮英水库及灌区和新建的百色水库灌区建设,推进现有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提高输配水效率。发展节水灌溉,突出抓好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重点地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加快推进“五小水利”(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工程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全面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节水能力和灌排标准,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建设现代综合渔港,整治或迁建外沙渔港和地角、南萬、犀牛脚、龙门港、涠洲等渔港,加快营盘、企沙和犀牛脚中心渔港等建设。提高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强化渔政执法装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箱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池塘生态化标准化、梯级小窝养殖、排筏改造和养殖节能减排设施、设施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集约养殖基地建设,加速养殖生产现代化进程。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建设,对生猪等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栏舍建设或改造,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23
农业基础设施提升重大行动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建设工程,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725万亩。
(二)“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500万亩经营规模化、水利现代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的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力争平均亩产达到8吨、蔗糖分达到14%以上,进一步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广西糖业综合竞争力。
(三)渔业养殖设施建设。以高效、生态、安全、节能减排为目标,改善渔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效促进生态养殖发展。到2020年,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50万亩,改造和新建梯级小窝流水养殖池1万亩、贝类养殖排筏和浮式延绳吊养100万平方米,新建深水坑抗风浪网箱1000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50个,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100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稻鱼综合种养面积150万亩以上。
中国家庭服务业经过35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16年,家政服务机构总数达66万家,从业人员达2542万人,营业收入达3496亿元,家政企业利润实现248亿元。在我国家庭服务业中有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照料、养老、病患陪护、保洁等众多领域。
加强农村路、水、电、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走上小康路、喝上干净水、用上放心电、用上天燃气,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推进剩余未通畅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抓好建制村优先通达路线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统筹推进县乡联网公路、村际联网公路建设及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快屯内道路硬化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统筹林场林区道路、水库进库道路、农业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推进物流节点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农村物流快递取送点等建设,打通农村物流 “最后一公里”。
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落久水利枢纽、西江干流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海堤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不断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积极推进“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管网联通工程。开展净水设施改造、消毒设备配套和水源保护,进一步提高我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智慧水利建设。
推进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消费比例。鼓励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加快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缓解春节、农忙等季节性负荷突增引起的供电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快实现农村全部通动力电,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无障碍。因地制宜对农田节水灌溉、农副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冷链物流等供电设施进行改造。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
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实施“广电云”全覆盖、数字广播电视乡镇无线台站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强化乡村信息化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信息系统网络运行安全、重要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专栏24
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工程
(二)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全覆盖工程。支持农贸市场、农村“夫妻店”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提升现有设施设备,扩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到2020年,在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完善农村客货运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客运站和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建设和改造,鼓励创新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组织模式,推进城乡客运、城乡配送协调发展。
(三)农村水利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列入规划的9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加快推进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塘堰)和小型引调提水工程。力争完成列入国家172项的8个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桂西北扶贫治旱红水河灌区、大藤峡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80万亩。
(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针对农村电网“低电压”“卡脖子”、设备残旧等问题,加快升级改造。到2022年,力争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可靠率达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实施“小康电”示范县农网改造升级项目。
(五)农村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式清洁能源网络。到2022年,在农村开展5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带动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15%。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开展“天然气下乡”试点,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六)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开发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序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运营,实现村级信息服务站点行政村全面覆盖。开展“云”“网”“端”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打造“广西农业云”,编织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广西农情信息管理平台、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管理平台、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以及广西物联网等“六张网”,以自治区、市、县三级运营中心为支撑,市、县两级分别建设益农信息社运营中心,管辖村级益农信息社(信息服务站)。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到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火灾等灾害监测站网建设,优化监测站点功能布局,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自然灾害立体监测和早期识别能力。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解决农村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生态宜游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乡村突发灾害性天气精准化预警服务系统和生态宜居气象服务示范区,提升气象监测和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修复、农业增雨防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加强农村防汛抗旱、防震防风、防火防雷、地质灾害防治等骨干工程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地震区划高烈度区域农村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加强桂东、桂东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和危害防范,重点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防灾减灾技术。加强林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大易灾地区植被恢复力度。推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大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力度。新建设或改造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农村灾害应急救助与恢复重建,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和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减灾准备认证。
优化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提高防控火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消防队 (站)、消防供水和消防车通道等建设,对符合建队标准的乡镇,全部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对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自然村,建立有志愿人员和基本消防装备器材的志愿消防队,发挥乡镇专职消防队“一专多能”作用。因地制宜探索消防安全监管模式。加强少数民族 村寨防火改造,消除火灾隐患。
专栏25
乡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重大行动
(一)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气象、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测绘地信、地震、海洋等部门的风险源信息,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建设,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海洋气象综合业务系统、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交通运输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天气雷达工程、地震监测预警工程、农林业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程与应急防控系统建设应用项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应急管理项目。
(二)农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新建和改扩建14个设区市和71个县(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在多灾易灾和因灾容易交通中断的乡镇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在有条件的行政村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室。
(三)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在30个左右通信条件不好、地处关键天气区的农村自动气象站加装双路北斗通信系统模块,建设自治区级北斗通信系统中心站。在粮食主产区布点建设5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深化甘蔗、柑橘、桑蚕等特色农业直通式智慧化气象服务。在自然生态景观旅游景区等地建设10个左右的大气负离子观测站,提升农村生态气象观测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3个地面标准化作业站和4个地面播撒烟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