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男,张娜/WANG Zhuonan, ZHANG Na
辽代是中国砖筑佛塔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不仅留存数量众多,其营造技艺和艺术水平也达到了砖构佛塔的顶峰。其中密檐塔1)是辽代砖塔中数量最多且北方建筑中最典型的辽塔形式。所以其研究对整个辽代佛塔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辽代古塔的比例尺度关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木塔或者楼阁式塔,虽得出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规律,如塔的总高度与“塔盘外阶沿周围总数”[1]相等、基座周长与塔高相同的[2]及使用一层倚柱的高度和塔中间层的面阔为模数控制一层塔身底部到塔刹下或顶层檐口高度[3]等,但前期学者的相关研究只能说明辽代古塔确实存在一些制式规律,却并不完全适用于形制独特的密檐砖塔研究,目前对于砖构密檐佛塔是否具有对应尺度规律的研究仍较少,辽代密檐砖塔至今并没有总结出较为全面科学的的建造规律。
后文将选取辽中京道内现存的11 座密檐砖塔为样本,通过详实的数理分析具体探析辽中京道密檐砖塔的建造制式规律。
辽代按其原有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和西京。中京道包含2 府22 州42 县,大致对应现今赤峰、朝阳、锦州等地区(图1)。
中京道境内的辽塔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2),区域内现存共有辽代砖塔25 座,其中密檐塔22 座,楼阁与覆盆结合式塔2 座,花塔1 座,另有形制独特的双楼阁式大城子塔与由八座小塔组成的八塔子塔[4](表1)。
1 辽中京道现存砖塔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辽中京道25 座砖塔中共有密檐塔22 座,占总数的88%。其中八角密檐砖塔共有14 座,占区域内全部砖塔数量的56%,和区域内密檐砖塔数量的63%。基于以上几组比值可以看出,这14 座八角密檐砖塔集中且全面体现了辽代中京道地域内密檐砖塔的建造制式,在数据分析上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图2)。
以上14 座八角密檐塔中除双塔寺双塔之西塔仅三层塔檐,东塔山塔与前卫歪塔于塔檐部分有严重缺失,不具备研究意义外,其余11 座八角密檐塔均保存完好,后文将以这11 座密檐砖塔为样本(表2),通过实地三维扫描数据的数理分析,选取横向、竖向以及细部几种角度来具体分析其建造是否具有一定制式比例关系。
科学研究都需设置一个参照,历来很多学者在讨论塔各部分比例关系时,多以现存塔高即地坪至塔刹顶部或塔刹下的高度为基准3)。但现存辽代砖塔的塔高的准确性值得商榷,首先塔基位于佛塔的最下端,最容易被破坏,通过资料查询发现大多数修复前的辽塔的塔基部分损毁都较严重(图3),留存至今塔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其次现存辽代砖塔中的塔刹部分基本均为后期修复中新建[5],塔刹原状无考。综上,以现存塔高为基准讨论密檐塔各部分与其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今对密檐塔各部分比例关系的研究。
表1 现存辽中京道砖塔总述
2 辽中京道典型八角密檐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北魏斜塔(图片来源:网络)
表2 辽中京八角密檐塔选样信息表(作者自测)
依据前人以及笔者总结出的规律,为保证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避免塔基及塔刹的不确定因素对研究造成干扰。笔者基于实地调研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测绘的精确数据,绘制11 座塔的三维模型,选取不同的高度作为基准,采用按比例放大法针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研究基准。
首先将研究样本自地坪至塔刹下按不同比例放大至相同高度得到图4,看到11 座塔的塔基、塔身和塔檐的高度相差很大,难以总结出准确的制式规律。
另外,还有以塔檐部分中间层内切圆周长来衡量整体塔高的关系规律4),依此笔者将研究样本中间层内切圆直径放至等宽得到图5,看到11 座塔的整体塔高相差很大,故整体塔高与中间层内切圆周长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制式规律。
最后将研究样本塔身下皮至塔檐最上部放至等高得到图6,可以发现11 个研究样本中前8 个样本的塔身与塔檐的高度基本一样,首层檐口大致都在同一高度上,此数量占全部研究样本的72%,据此可以推论出密檐砖塔的核心部分塔身与塔檐之间具有一致的制式规律。
以微蜂窝基站作为信号分布系统的信号源。与宏蜂窝接入方式相比,微蜂窝信号源的投资成本低、对安装环境要求不高、施工便利,因此运用也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微蜂窝的自身功率较小,仅适合小面积的室内覆盖要求。
4 地坪至塔刹下等高按比例放大图
5 塔檐中间层直径等大按比例放大图
6 塔身至塔刹等大按比例放大图(4-6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3 研究样本现状基本数据表(根据实地三维扫描数据自绘,单位:m)
7 广济寺塔轮廓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4 研究样本平面各部数据与塔高比值表(根据实地三维扫描数据自绘,单位:m)
经过对研究样本的初步推算证明,辽中京道内密檐砖塔的塔身与塔檐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科学的制式规律,且对应修缮前的资料,密檐塔的塔身以及塔檐部分保留的原始性更好、数据更加准确。后文中笔者将以这部分的高度为基准,对辽中京道密檐砖塔的制式进行探析。
首先将研究样本的现状基本数据汇总为表3,包括基座面阔W1、塔身面阔W2 和塔檐中间层平面面阔W3 以及与塔身至顶层檐口高H1、塔身至塔檐高H2、塔刹下高H3、现存塔高H4(图7)7组基本数据信息(表2),并将这7 组数据分别比对,得出12 组比值(表4)。
依据现有数据,笔者首先对此前学者针对辽代木塔研究而得出塔身下皮至顶层檐口的高为中间层面阔6 倍的规律[6]进行验证。但通过表4 第9 项分析,可以看到W3 与H1 之间的比值从5.5~7.5 倍均有分布,这说明密檐砖塔塔身下皮至顶层檐口与中间层面阔的高度之间没有固定值的比例且相差较大。进一步证明前人研究木塔所得出的尺度规律并不符合辽代密檐砖塔建造规制,尚需从其他角度探寻其规律。
其次对所选样本的塔身到顶层檐口高度与塔身面阔的比值进行分析,通过表4 第5 项可以看到后4 个样本的比值从4.5~5.7 倍之间均有分布,而前7 个研究样本的H1 为W2 的5 倍左右,呈此比值的样本数量占全部研究样本的63%,以此可以推论H1 与W2 这两组数值总体成一种固定比值。
进而对所选样本的塔身到塔刹下的高度与塔身面阔比值进行分析,通过表4 第6 项看到可以看到后4 个样本的比值从5~6.3 倍之间均有分布,而前7 个研究样本的H2 为W2 的5.5 倍左右,呈此比值的样本同样占全部研究样本的63%,以此推论H2与W2 这两组数值总体也成一种固定比值。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辽中京道内大多密檐砖的塔身面阔与塔身到顶层檐口高度以及塔身至塔檐高的高之间均存在一种较为固定的建造制式规律。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像其他学者一样研究周长与总体塔高的关系[7],但八边形周长等于8 倍的面阔,所以与面阔一样,周长与塔高之间也应有一致的比例规律。笔者认为以面阔为模数来讨论与塔高的关系,从建造角度来看更便于操作,更符合辽塔的建造逻辑。
笔者首先将研究样本立面各部分的数据汇总为表5,并将各组数据分别与塔身到塔刹下的高度做比。
前文提到现存辽代砖塔塔基与塔刹部分均损毁严重,不具备研究条件,故笔者首先针对塔身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表5 中第4 项发现研究样本的塔身所占H2 的比例相对比较统一,除安昌岘塔与八陵观塔外,其他9 个样本的塔身基本都占塔身至塔刹下塔高的1/4 左右,呈此比值的样本数量占全部研究样本的82%。
之后选取样本的塔檐高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表5 中第6 项发现研究样本的塔檐部分占H2 的比例也较统一,除安昌岘塔与八陵观塔外,其他9 个样本的塔檐基本都占塔身至塔刹下塔高的3/4 左右,呈此比值的样本数量占全部研究样本的82%。
综上可以看到,辽中京道内大多现存密檐砖塔的塔身与塔檐部分高度分别占塔身到塔刹下高度的1/4 和3/4,进而推论辽中京道区域内密檐砖塔大约存在塔身与塔檐之间成1:3 比例关系的制式规律。
辽代密檐塔有普遍在塔身的转角处设角柱的特点,前人在对辽代木塔的研究中曾得出由塔身角柱的高度来控制一层塔身底部到塔刹下或顶层檐口高度的规律[3]。笔者首先将研究样本塔身各细部数据汇总为表6,并将各组数据分别与塔身到塔刹下的高度做比,具体研究倚柱与塔身到塔刹下高度的比例关系,通过表5 第7 项中发现除八棱观塔外,其他10 个研究样本的倚柱高大约占H2 的1/5,呈此比值的样本数量占全部研究样本的91%。据此可以看出辽中京道密檐塔确实存在以倚柱高为模数,塔身至塔刹下高度为倚柱高的倍数的建造制式规律。
本文通过对11 个辽中京密檐砖塔研究样本的数据分析,推论得出辽中京道现存密檐砖塔中的确存在较多固定制式规律的结论。
首先将11 座塔按比例放至等大时发现其塔身与塔檐的高度基本重合(图6),基本可以得出密檐砖塔的核心部分塔身与塔檐之间具备同样比例关系的推论,进而通过多组数据比对发现辽中京道大多密檐砖的塔身面阔(W2)与塔身下皮至顶层檐口的高(H1)以及塔身至塔檐高(H2)之间均存在较为固定的比例规律。
以既有结论为基础,将塔身与塔檐分别与塔身至塔檐高(H2)进行数据比对,以及将塔身至塔刹下高(H2)与倚柱高度做比,最后得出辽中京道内大多密檐砖塔的塔身与塔檐的比例关系为1:3,而且多以倚柱高为模数控制塔身至塔刹下高度(H2)的制式规律的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辽中京道区域内的11 座八角密檐砖塔进行研究,其他地域内或不同形制的辽塔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只有通过更多的辽代砖塔的研究,才能发现辽代密檐塔的普遍规律。同时塔基与塔刹部分,也需要在史料更加充足的情况下对其继续研究,发现其中的建造规制规律关系。□
表5 研究样本立面各部数据与塔高比值表(根据实地三维扫描数据自绘,单位:m)
表6 研究样本立面细部数据与塔高比值表(根据实地三维扫描数据自绘,单位:m)
注释
1)密檐塔多为砖石结构,由楼阁式塔发展而来。一般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和塔刹4部分。本文中塔檐高度为斗拱上皮至塔刹下部。
2)张晓东在《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对现存74座辽塔按地域分区进行了研究,发现辽塔的建筑形制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别是中京道内的朝阳地区,具有典型的“朝阳风格”。
3)明清时期姚承祖在《营造法原》中就有记载“测塔高低,可量塔盘外阶沿之周围总数,即塔总高数(自葫芦尖至地坪)”陈明达先生在对应县木塔的研究时也选择此部分的高度进行尺度与比例的研究。
4)王世仁先生在《大壮之行:王世仁说古建》中对北京辽代天宁寺塔进行研究时得出整体塔高为中间层塔身内切圆周长的1.5倍,并且提到辽大明塔,庆州白塔等也有此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