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探索

2019-10-23 01:57安其丰张云瑞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校竞赛运动

安其丰,张云瑞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季浏教授认为,我国学校体育亟需解决的三大难题之一就是学生学了16年体育课却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术。这也说明了学校体育存在的衔接问题: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一种分段式的、非递进式的、无效衔接的课程模式。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体育课程的无效衔接不仅与“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的思想相违背,也影响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进度和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从中国知网、互联网、万方数据中输入体育课程、衔接等关键词,找出直接相关的论文14篇,其中核心论文9篇、学位论文2篇。

1.2.2 对比分析法把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目标和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似和不足,从中获取经验。

1.2.3 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分类等方法,结合所得数据和相关理论,对获取的与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1.1 教材内容重复性和无递进关系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体育教材较多,没有规范的、统一的体育教材。以篮球运动为例,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双手胸前传球这项技术动作,初中继续学,高中仍继续学,原因是每个班级内学生的水平都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出现无法选择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也就导致到了大学许多学生甚至不会打篮球比赛。此外,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许多体育教材都存在并列关系,使其很难以教材的难易程度、内容的联系性和差异性来安排上课内容。在球类项目中更是明显,足球的“一踢一停”“定点射门”,排球的“一发一传”“对垫球”等贯穿了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在小球类(乒、羽、网)上也存在衔接性问题。

2.1.2 体育课程名称不一致、体育课程目标全面而缺乏操作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4大部分,全面地描述了在不同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其分为4个水平阶段,每个水平阶段都有各自的基本目标。但是这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界定了学校体育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从实践中看,这些目标没有配套的详细方案来保证其可以真正地完成。从现实来看,高中阶段每周2节体育课,需要完成多达20多项的要求,确实很有难度。此外,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递进关系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目标要求较多,大多数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要求,操作性较差,或者没有具体的衡量目标。(表1)

2.1.3 新课程标准关于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缺失学校体育课程先后经过8次修改,从以单纯的增强体质到树立“健康第一”,再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了“立德树人”,体育课程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有部分问题。(1)新课标到目前为止没有规定具体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会出现2种结果:一是部分教师按之前的大纲进行教学;二是体育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体育教师会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这样对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在校园事故多发的现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加上没有教材或者规定的上课内容,有些体育课干脆上成了活动课。学校体育课程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就没有办法再谈课程衔接的问题,都是各管各个学段的内容。(2)《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不是法律文件,其执行力、约束力也不强,各地区、各学校在执行力度上会大打折扣。

表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比较

2.2 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的具体设计

2.2.1 建立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的一体化独立运行系统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各个学段“各自为政”,没有一体化的运动系统,对许多问题看法不一致,思想不统一,因此出现目前这种较为混乱的局面。所以,建立一体化的运行系统显得迫在眉睫。(1)构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衔接领导组。(2)抽调各个学段的学校体育专家组成专家组,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增加一线教师的数量,共同探讨和商定学校体育工作。(3)学校体育工作还应包括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只有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体育课程的科学化、一体化和系统化。

2.2.2 利用互联网建立学生运动档案现在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可以借助互联网制定一套独立的学生运动档案系统,把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竞赛有机联系到一起。(1)运动等级制度。从初中开始,每名学生将要在每学年进行运动等级考试,达到相应等级,继续升级学习,未达到继续学习考试。(2)竞赛制度。每名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过两次校级以上的联赛(建立区域联赛制度)才视为合格。(3)训练制度。除去每周正常的体育课课时以外,学校应该保证学生每周有2次级以上的90min的课外训练。建立学生运动档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是一种有效的监控。学生的运动信息甚至可以细化到体育课数量、体育达标情况、学习内容情况、伤病情况、竞赛成绩、课余训练和竞赛情况、身高、体重、肺活量甚至是学生每天的步数、心率以及运动等级等数据情况。与此同时,现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学生运动信息提供了基础保障。

2.2.3 体育课程的设置(1)小学体育课程广泛化、兴趣化、游戏化。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应根据运动训练学中关于青少年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灵敏的发展敏感期合理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并且训练内容应广泛化,使学生接触更多的运动项目,为以后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技术打好基础。应注重传授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充分利用名人、伟人与体育锻炼有关的故事及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2)中学体育课程应突出技术性和专项性。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和高中。初中阶段应该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形成对体育的正确理解,选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报2项运动技术,学期与学期之间、学年与学年之间的教学内容应具有逻辑性和递进性,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且每学年结束后应该进行等级考试,此等级考试的成绩及考试级别会记录到个人运动档案。(3)大学体育课程的对抗性。按照现在的设计,大学体育课程就是以竞赛为主,在大学一年级会加入一些战术训练,因为通过初中、高中近6年的学习,完全可以具备竞赛的实力。通过竞赛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竞赛的组织、裁判等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3 结论与建议

课程衔接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在不同学段之间建立逻辑性强、具有递进关系的整体化课程体系。应把学校体育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的模块,由专门的学校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绝不能与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割裂开。同时,体育课程的设计内容要遵循学生生长发育规律;现在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也为建立学生运动档案提供了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校竞赛运动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乐享冰幸福童年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小学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有效实施
美国小学校车
不正经运动范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