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毅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时代。自动驾驶技术在人工智能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下逐渐成为世界焦点。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产业与高性能计算芯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汽车产业的升级。自动驾驶技术与传统汽车行业的竞合开始加剧,自动驾驶行业潜力初步释放,应用场景逐渐清晰。
如今,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大型传统车企、技术型创业公司各自依托其资金、科技、渠道资源等优势,纷纷抓住产业升级机会,切入自动驾驶领域。
2019年8月21日,据彭博社报道,智加科技正在进行新一轮约2亿美元的融资,本轮智加的估值将达10亿美元,原有股东红杉资本和满帮集团将会继续跟投。
从物流巨头满帮的投资开始,到和一汽解放成立子公司挚途科技,智加科技在探索和各种产业结合得更加深切的可能,对于一家旨在瞄准干线物流的科技创业企业来说并不让人意外,如何使技术真正创造出效益,才是智加科技最为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智加已经和中国最大的运力信息平台满帮集团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智加科技将成为满帮集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独家战略伙伴,围绕高精地图数据采集、大型安全自动驾驶车队商业化运营支持和赋能全国长途重卡的智能化改造。
从产业伙伴到主机厂,智加科技试图打通一条从主机厂到产业伙伴的全链条,疏通物流产业的上下游。智加科技CEO刘万千透露,目前智加科技同步跟美国两大商用车队进行运营测试。在产业发展到最后,会呈现出逐渐聚合的状态,甚至是联合组建生态群。
今天大多数自动驾驶企业和主机厂的合作方式是逆向设计的方式,受限于车辆的硬件本身、无法达到方案的理想效果和难以形成车辆的一致性。刘万千认为,能够和主机厂共同联合开发一辆L4级的自动驾驶卡车则是迈向自动驾驶量产的重要步骤之一。
而距离做出一辆可量产的自动驾驶乘用重卡还需要多长时间?刘万千给出的时间节点是5年。在这到来之前,智加科技所聚焦的是三件事情:1、不断推进技术,做出更安全可靠并且可以去验证安全性的原型车;2、做各种实地的测试,搜集场景。我们需要搜集很多的场景、测试数据,从而保证原型车在这些场景里足够安全,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3、接入下游真实场景,满足下游的货源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够构筑起真正的技术的壁垒,完成技术上的攻坚。
自动驾驶已经到了从0-1000阶段,现在需要面对如何解决规模的问题,而这对于方案的可扩展性、系统的稳定性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刘万千认为,智加科技所涉猎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应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型期,第二阶段是工程验证期,第三阶段是设计验证期,第四阶段是生产验证期,第五阶段是量产。
所谓的原型期即是证明这个事情值得投入,找到一个大致的技术方向,找到愿意投入付出的队友即可;而第二个阶段是工程验证期,搭建出一套系统、一套流程、一套合作方式,更重要的是,不仅是研发的系统,还是一套验证的系统,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路测进行验证,而是通过搭建仿真系统、测试系统、路测系统来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第四阶段则是需要搭建产业链和流水线的阶段。
目前智加科技所在的阶段是第二阶段,由于干线物流场景有其特殊性,验证的周期需要1年半左右的时长,过去半年的时间里,智加一直在聚焦如何顺利通过工程验证期的事情,因为迈过工程验证期尚需1年的时间。
各个公司都给出了不同的量产时间表,智加科技的判断是,根据过去行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测未来3—5年内能够实现自动驾驶量产。而在尚未触达量产前夜之时,刘万千透露智加科技的实验成本,就是不计成本,而一旦抵达了,就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很多投资机构的掌门人都曾表示,投资一个项目最看重的就是团队。而智加科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团队应该算是明星级的。
智加科技的创始团队全部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而且,各有各的职业路线,工作履历覆盖全球顶级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互联网公司,且几乎都有过创业经历。在刘万千看来,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团队,让该公司在研发实力、产业整合能力等方面均屬于行业佼佼者。
刘万千出生于1976年,13岁从少年班直接考上北航,16岁赴美深造,在俄勒冈大学获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惠普、SGI,之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刘万千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读博士期间,他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最终以1000多万美金的价格将其出售。博士毕业后,他在麦肯锡工作了2年,之后在美国与他人共同创立知名户外媒体公司RMG并担任CTO。从RMG退出之后,他又在美国创办RedAtoms公司,再后来由RedAtoms在北京创办乐迪通科技有限公司,又将其出售。此外,刘万千还拥有“国家特聘专家”头衔。
与刘万千相比,联合创始人兼CTO郑皓的履历也不逞多让。他拥有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曾攻读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创立智加科技前,他还成功创立两家科技企业并被收购,作为硅谷知名的华人技术带头人,郑皓任职过雅虎美国移动搜索和人工智能系统首席架构师,还曾担任雅虎北京研究院院长、Zynga 亚洲区CTO等职务。
首席架构师Tim Daly在包括人工智能、网页搜索、机器学习、分布式计算和编译器设计等领域拥有15年的技术管理经验。他曾为全球第三大网络搜索引擎Yahoo发明了新一代索引架构和机器学习排名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Tim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申请了14项专利,并利用深度学习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一套全新的自动驾驶系统。
工程副总裁Shawn Kerrigan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和Bridgewater。之后,Shawn创立了太阳能光伏性能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Locus Energy,并最终被一家英国跨国集团收购。
“我们可以说是在以最高标准召集人才。”刘万千说。据刘万千介绍,智加科技在中美两国招聘技术团队时也基本上都选择毕业于本国排名前五高校的学生。而在如此严苛的招人标准下,目前该公司仍在中美两地聚集了近100人的研发团队。
对于毕业于电子工程专业、拥有大量软件开发经验的刘万千来说,将新一轮创业的目标放在极具未来感的人工智能领域十分容易理解。但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甚至仅自动驾驶技术都有着广阔的落地场景和多种机会。但智加科技最终选择了商用车,并且只专注于服务商用车的干线物流领域。
对此,刘万千的解释是:“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必须要专注于一点。在刘万千看来,如果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并最终取得成功,也能在科技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确定“专注”是必须之后,智加科技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该专注哪一领域。刘万千表示,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判断,商用车都是L4级自动驾驶技术最早落地的场景之一。
从内部因素来看,商用车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仅在中国,服务于干线物流的重卡就多达1000多万辆,干线物流是任何时代都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与此同时,这一工作又非常辛苦和危险,95%的卡车司机不希望下一代继续从事该工作。因此,干线物流的智能化将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就外部因素来说,不论是从政府、资本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汽车生产商和运输平台的角度来看,都对探索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领域的落地十分重视。毕竟,要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并不只是一家技术公司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配合。由于容易获得各方优势资源的配合与支持,智加科技最终确定了这一战略方向。
“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机,面临很好的机遇。所以公司把筹码压在了干线物流领域。” 刘万千表示。但他同时强调,十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谁也无法现在给出答案,所以他也不排除未来向更多领域突破的计划。但仅就当下而言,这家公司仍然会心无旁骛地专注在自己所认准的道路上。
据了解,中国的重卡市场规模大致在800万辆,公路干线运输费在3万亿元左右,其中人力成本较高,占20%左右,油费占30%。而且卡车司机工作非常辛苦,简单重复劳动,长时间风吹日晒不着家。反观干线运输通常是点到点的路线,比较规律,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将大型运力自动化,自动化后不仅可以省去20%的人力成本,还可以节省10%油耗,这个数据说明,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以最优的驾驶方式去行驶,从而省去不必要的油耗。
刘万千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虽然乐观,但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自动驾驶真正要大规模商业化,需要一个整体的产业成熟,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投入的。智慧物流的发展,无人驾驶的落地,需要整体生态的搭建和推进。
在刘万千看来,“从目前的行业现状看,谈商业化、谈盈利模式都有可能为时过早,因为这些也会不断地调整,我们更加专注的是在哪里创造价值,我们给自身的定位是自动驾驶的赋能方和运营方。” 从落地的角度而言,现在最大的短缺,还是技术跟产业的成熟。
刘万千说:“今天我们可以做一辆、两辆或者是十辆测试车,但是真正要商业化落地,必须整个产业足够成熟。造车要有车规,主机厂硬件供应商都必须合规。在汽车行业,生产合规的车辆,从立项、设计、测试、合规都需要时间”。
“这是行业的客观规律,也可能是企业所要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时间上的瓶颈”,刘万千说。
可以看出,自动化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之路既需要頂层设计和规划,也需要行业伙伴的参与和投入,汽车生产厂、硬件生产商、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运输和物流企业等缺一不可。
从这个角度,技术的突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发力,无论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本身,还是在改装过程中的配合,目前看都是推动突破瓶颈的重要助力。
作为一家技术提供商,打通上下游显得尤其重要,上游的车企,下游的重卡运力平台都是智加科技的“结盟对象”。2019年1月,一汽解放交付智加科技十辆智能卡车;2018年11月,智加与车货匹配平台满帮达成独家战略合作,这两件事分别被视作智加打通上下游渠道的重要节点。“软件技术—车辆平台—运营管理”商业化铁三角,智加科技作为产业链承上启下的技术赋能者,一系列的合纵连横,显著推动了行业格局的构建,产生了很强的聚合效应。
刘万千认为,未来整个产业肯定会逐渐走向聚合,产业边界也可能会越来越模糊。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链的环节会逐渐压缩,最后会压到两三个环节,就自动驾驶行业来讲,三件事——制造商、技术提供者、运营商必不可少,至于是一家企业把这三件事都做了,还是两家或三家企业做这三件事,这一点不用特别担心,因为每家公司“DNA”不同,往往“术业有专攻”才是最为高效的途径。当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价值创造点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点。
一般来说,创始人在面对以往经历的提问时总会带上滤镜去诉说一番,但刘万千却仍保持冷静与理性。
刘万千表示:首先,不要怕踩坑,因为你肯定会碰到;第二,保持警觉,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掉入坑,然后迅速爬出坑;第三,全身心地冲进去,站在外面看永远不知道行情,外面看是一个大坑,也许下了楼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唯一有用的就是感觉自己在判断科技风口并且去实践的感觉,越来越有信心和执行力”,刘万千说。
对于行业内动辄出现的量产“豪言”, 刘万千认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新的技术领域,这是一个门槛非常高、周期非常长的领域,不是一个打快牌的事,况且打快牌会把自己打“死”。根据过去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当我们离原以为的终点越近,越会发现真正的终点还在往后推。但既然是探索,就允许自己某个阶段的判断再调整,前方是没有路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探索也不是盲目的,通过不断地备足粮草,觅得伙伴来壮大队伍、聚集资源,因为我们知道终点是非常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