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霏
告别了独山县,都柳江流入三都县,开始了持续80多公里的另一段故事。
入三都的地方是烂土镇,所以这里的河段也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烂土河。虽名为烂土,但真正的三都却是一个“像凤凰一样美丽的地方。这里处于江南古陆边缘与黔南凹陷之间,大河小溪纵横交错,银练似地环绕着云遮雾漫的苍翠群山,景致幽美,气韵飞动,于是便有了激情满怀的赞美:“金凤凰起飞的地方,是水族人民美丽的家乡,欢腾的都柳江像根琴弦,日夜把生活的赞歌弹唱……”
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最大的水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的水族人口占全国约60%。水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依然令人着迷。
水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睢”,因发祥于河南睢水流域而得名,过去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唐朝开元年间,朝廷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了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王朝对“睢”这个族群的确认,族名从此逐渐以“水”代“睢”。此后,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现,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还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族名正式确定为水族。
据《百越源流史》载,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就从中原往南迁徙,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吸收了百越族群的浓郁文化遗存,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在水族文化系统中,最为独特的,当属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
“有个老人叫陆铎,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测吉凶。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时,书上已无好日子,无奈只好住洞中。若问深洞在哪里,就在水岩和水东。”这首歌谣,是民间关于水书的起源传说。经考证,早在夏商时期,水书就已经存在。水书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
水族是一个崇尚鬼神的民族,所以水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种鬼怪魂灵、禁忌事项及避邪驱鬼方法的集成。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水书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节令、生产等,无不依据水书的规定行事。
但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水族人非常少,他们被称作“鬼师”,在民间的地位很高。水书就是鬼师祖传的珍贵法门,只传男不传女,也不会轻易传给外人,全靠一代代鬼师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至今。水族有关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不论是判定事情的吉凶,还是禳灾乞福的巫术仪式,均由鬼师从水书中查找依据。因此,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现象中,水书仿佛是一部教科书,而鬼师与水书的结合,则是巫文化传承的物质因素,是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纽带,并让这个神秘世界经久不衰。
水书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在水族,还有一项民族文化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那就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马尾绣。
水族有着与北方民族一样的骑马和赛马传统,这在贵州山区也极为特殊。由于经常与马打交道,聪明灵秀的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配丝线进行刺绣的马尾绣。
马尾绣是水族女性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刺绣技艺,水族女子从7岁左右就开始学习马尾绣,15岁时便能掌握这一技能。水族人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有马尾绣,如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带、绣花鞋、围腰、荷包、刀鞘护套等,尤其是背孩带,更是将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背带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20多块大小不同的绣片组成,周围边框是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绣出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背带首,下半部为背带尾,均有精美的图案与主体部位呼应,是通体绣花的完美艺术品。